从历史发展视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中国特色
日期:2023-05-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遵循。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其共同特征和本国特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形成的。现代化是共性,中国式是个性,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共同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有机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现代化是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具有深刻内涵。从历史进程看,现代化是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发展的过程。世界先进国家实现现代化,都经历过从不发达状态到发达状态发展的转变。从发展状态看,现代化是国家生产力、科学水平、人民生活质量达到先进水平的发达状态。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如下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经历由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发展的过程。中国社会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鸦片战争后,中国就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中国人民奋起反击,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跨越。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将社会主义划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表明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是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发展而成的。马克思谈及俄国公社问题时曾提到,落后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中国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制度可以跨越,但生产力不能跨越,必须花大力气弥补生产力落后的缺陷。因此,党的十三大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认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保持这一阶段,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以实现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发展的转变。现如今,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新发展阶段仍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现代化发展不断经过量的积累,必将迎来质的飞跃,向着更高阶段迈进。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国家生产力、科学技术、人民生活质量发展达到先进水平的过程和状态。新中国成立前,中国虽有现代化理论的萌芽,但缺乏现代化发展的土壤,现代化程度极低。新中国的成立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制度基础。经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们不断调整现代化发展战略和五年规划(计划),现如今,我国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跃上新台阶,拥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雄厚物质基础。我国生产力巨幅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679亿元发展为2022年的121万亿元。我国科技水平显著提升,科教兴国战略稳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119元增长为2022年的85698元,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稳居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使一穷二白的中国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
从本质属性看,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其他现代化,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党成立以来1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有力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就会多走弯路,甚至步入歧途。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并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从人口特色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一国情注定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但党带领14亿多人民克服万难,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巨大奇迹。
从价值特色看,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为实现“耕者有其田”,解放广大穷苦人民并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发展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让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毛泽东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总结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并强调最终要达到共同富裕。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党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并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无论从出发点、落脚点,抑或是发展过程,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共同富裕。
从文明特色看,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极度追求物质发展、造成头重脚轻的现代化,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党始终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就提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并确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和相互促进。中国式现代化避免了单一追求物质或精神的误区,是在促进“物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头并进、协调发展。
从生态特色看,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牺牲环境竭泽而渔的现代化,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向全国发出了“绿化祖国”的号召。改革开放以来,保护环境逐渐被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积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在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外交道路看,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对外扩张、殖民掠夺的现代化,而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纵观70余年新中国史,中国没有走西方殖民掠夺的老路,而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避免了“修昔底德陷阱”。中国在自身发展同时,还兼备大国担当,本着为世界人民谋大同,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选择,为尚未实现但希望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演进、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一直在为现代化而奋斗,也凭借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不断探索出适合自身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借鉴和扬弃了国外现代化发展经验,从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国内外环境、现阶段现代化战略完成的情况等因素变化情况出发,不断调整现代化的主要内涵、战略安排,最终形成了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于其坚持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制度优势,融合了西方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体系。在未来,我国将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同时,也将秉持开放的态度,与世界各国分享自身发展经验,推动全球化多元化发展,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本文系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人民政协与国家治理体系研究”(编号:19JZD02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晨钢,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莫岳云,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