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学术研究

聚焦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体系的历史演变和范式转换研究

 日期:2023-04-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段丹洁 通讯员高琼)3月26日,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王杰任首席专家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体系的历史演变和范式转换研究”开题论证会在浙江杭州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深圳大学、暨南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与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赵瑜主持。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周江洪介绍了浙江大学人文社科建设的现状与成果,对课题组表示了祝贺与期待。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肯定了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中国文艺批评(浙江大学)基地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与文艺批评实践方面的成绩,希望专家们为课题开展的具体方向提供指导。

  项目开题评议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凌继尧主持。王杰首先就课题的研究状况和选题价值、总体框架和预计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主要内容几个方面进行了基本陈述。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体系的历史演变和范式转换研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重要理论建设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对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准确表述,为“红色经典”的美学阐释,为中国当代文艺高峰的建设,为当代审美教育和当代文艺批评实践都将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本课题包括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体系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研究,以及国外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体系的部分新著作的翻译介绍和资料整理三部分,将较为系统地对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体系作出理论上的把握和表述。子课题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宋伟、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包大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傅其林、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凤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方喜分别围绕五个子课题: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体系的理论结构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的起源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的若干理论形态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范式转换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关键词研究进行了补充陈述。

  专家评议组就项目选题、子课题设置、研究思路、成果形式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充分热烈的讨论,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专家评议组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体系的历史演变和范式转换研究”这一选题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是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代性的重大论题。专家建议,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需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充分互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视野需要兼顾马克思主义美学谱系与现代美学的整体议题;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需要充分结合中国的审美实践与传统文化,充分彰显当代中国的社会气象与时代风貌;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需要呼应当代日常生活的审美需要,当代审美教育的“用”之维度等等。经过评议,专家组组长凌继尧宣读专家意见,与会专家一致同意课题开题。

  最后,项目首席专家王杰表示,课题组工作将会充分吸取专家组的评议意见,从文明互鉴、凸显中国美学话语民族性层面进行深入的学理探讨,加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本土化创新和实践的研究,着力进行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范式转换研究,力争取得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