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 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日期:2023-04-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社会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新时代更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探索科学家精神在百年党史中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对培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新人意义重大。
伟大复兴视域下的科学家精神
杨阳
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群体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和价值取向。我国的科学家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的沃土,具有浓厚的民族气质和历史底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凝聚几代科学人的付出,从肩负“科学救国”重任,到坚定“科学报国”信念,到科教兴国、科技强国,中国科学家历经百年洗礼,逐渐积淀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科学家精神。
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形成和丰富。19世纪中叶,中国处于列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批批仁人志士在民族危机紧迫感与使命感的驱动下,毅然投身科学救国实践,为科学献身。五四运动后,知识精英秉承和发扬近代“救国图存”志士的精神品质和风范,不懈努力,勇于探索,尽毕生之力于科学事业,挽救民族危亡、开拓国家盛世。这一时期形成的科学家精神,是由爱国情感激发出来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力量。军工与机械工业专家、中国共产党军事工业创始人刘鼎,被誉为中国“军工泰斗”,组织领导制造了35毫米小迫击炮和迫击炮弹,是中国自制较早的火炮。无线电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强,1923年入读上海东华大学土木科,1928年受中共中央委托研制无线电收发报机,次年便研制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无线电收发报机。这正是带有民族特质的科学家精神的现实典型。
延安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国民党顽固派经济封锁与军事围攻,以及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下,陕甘宁边区科技发展依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巨大成功。党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制定了推行科学技术发展政策,推动边区科技事业发展。如成立延安自然科学院,汇集科技专家陈康白、沈括等,专家们用笃志的信念和踏实的科研工作支持抗战和边区建设。又如,号召生产自救,将对科技的重视置于生产实践中,在几乎没有工业基础的陕甘宁边区建起了炼铁、机器制造工厂,建起了制革、造纸以及被服、鞋袜、肥皂、火柴、食盐等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工厂。这是党带领科技工作者和人民在民族解放战争总后方自强自立精神力量的生动体现。这种坚忍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不仅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对党领导下科学研究精神内涵的进一步丰富。
中国科学家精神实质的继续凝练。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物资匮乏、民生凋敝的现实,赋予科学家“科学报国”的理想信念与使命。“中国氢弹之父”于敏说:“我自幼对民族所受欺压有切肤之痛,为了祖国的安全,我愿意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以钱学森为代表的大批海外中国科学家和高级知识分子,克服重重阻碍,毅然归国,将心系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理想情怀转化为报国的实际行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快速增强国家实力,赶超世界先进国家,中国共产党提出“向科学进军”动员令。在这场科技赶超行动中,科学家恪守科研道德,严谨治学、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将国家利益与意志作为科研事业的毕生追求。“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曾说:“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以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话语简单,意义却重大。因为他们的科研成果解决了当时国家和人民“不挨打”“不挨饿”的最迫切、最现实问题,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一代科学家的卓越贡献、优秀品质和奉献精神,形成中国科技界的优良传统,是党领导下科学家精神实质的进一步凝练与传承。
中国科学家精神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取得辉煌成就。1978年3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表达了科技者对新科技取得更大发展的热切期盼与憧憬。同时,党和国家通过表彰、奖励等机制,高度肯定做出创新成果的个人和集体,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热烈氛围。陈景润、钱学森、华罗庚、邓稼先、茅以升、竺可桢等科学家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榜样。改革开放后,一批批科学家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战略思想的引领下,自觉投身科学研究和国家发展伟业,为建设“四个现代化”孜孜求索。1995年5月,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科学家创新自强、昂扬自信,展现了肩负“复兴之路”重任下卓越崇高的精神风貌。
中国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我国科学事业需要于敏、孙家栋、袁隆平、屠呦呦、钟南山等民族脊梁般的科学家,需要南仁东、黄大年、钱七虎、刘永坦、黄旭华等一批心中有大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技工作者楷模。历史在前进,社会在革新,站在新发展阶段的起点上,面对历史赋予的时代重任,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科技发展正在酝酿新的突破。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是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需要矢志秉承、潜心践行科学家精神。回望百年,从“科学救国”到“科学报国”再到“科学强国”,中国科学事业在党的领导下日益勃兴,在党领导下形成的科学家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价值元素,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壮大的精神密码,是熔铸强国之路的智慧基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正是坚定以科学强国,矢志以科技兴国,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在无畏困难、甘于奉献、创新自强、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质中砥砺奋进,在致力科技进步革新的实践中,将这一精神逐渐凝练升华为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这也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科学家精神。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以科学家精神培育时代新人
王曌
科学家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青年一代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群体,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精神,对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家精神是前提。弘扬科学家精神,前提是要深刻领会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当代青年身处科技大竞争的新时代,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第一,要学习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一代代科学家之所以能作出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就是因为他们始终心系国家需要,不断克难攻坚,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诚如程开甲院士所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第二,要学习科学家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创新始终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当今社会,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对青年一代自主创新的时代担当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第三,要学习他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说到底,科学研究贵在求真求实。广大青年人才要做到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必须学习科学家求真求实的精神品质。第四,要学习他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几代科学家群体的生动描摹,这样的品质值得新一代青年继承与弘扬。第五,更要学习科学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精神。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许多关键技术领域瓶颈的突破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和团队的力量。“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科学家群体精神的表征。因此,青年一代要积极融入集体,甘当科研工作中的一颗“螺丝钉”,潜心科研,久久为功。
发挥高校教师榜样示范作用是关键。科研育人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高校教师承担着培养我国高等人才的任务,是大学生习得科学家精神的主导者,是识才、育才、用才的导师,承担着培育时代新人的光荣使命。培育新时代青年的科学家精神,关键在教师。师之言传身教,生之耳濡目染。事实上,教师与学生科研互动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发挥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在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时,自己也作为周围世界的极重要成分而出现在别人的智慧和心灵面前。只有热爱科学的人出现在学生面前,才能唤起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这是教师与学生科研互动过程中情感“濡染”的必然过程,是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科学依据,是大学生习得导师科研精神的必然过程。人们可以感受到,课堂的知识可能会被遗忘,但是教师们孜孜不倦致力科研的精神品质,却会成为自己一生科研工作的精神指引。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不是与教师个性相分离的东西,而是与学生的感觉体验融合在一起的。质言之,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具有科学家精神的高校教师对培育新时代的青年科学家具有重要的榜样示范意义。
激发青年人主体能动性是根本。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观点。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潜心科研实践的精神表征。新时代的青年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是我国科学事业发展的未来。继承和弘扬伟大的科学家精神,需要青年人自觉投身社会实践,砥砺意志品质。科学家精神就是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在不断的科研探索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例,我国在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科技先进国家的背景下,在极其艰苦的社会条件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两弹一星”成就,生动地书写了科学家“胸怀祖国、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潜心研究的无私奉献精神”。任何崇高精神、优秀品格的生成都离不开躬身实践,这是人的道德品格形成的基本规律。科学家精神的弘扬最终要以大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科学家行为为目标。亚里士多德指出,我们是通过做勇敢的事情而成为勇敢的人。勇敢的品质源于勇敢的行为。黑格尔认为,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沽名钓誉,而是始终如一的人格展现。科学家是崇高科学精神的人格载体。新时代的青年人才要做到勇于实践,用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家精神,赓续其精神血脉。
优化科学创新体制机制是保障。体制机制是科学创新的保障。科学创新的体制机制包括科技人才的管理、激励、评价等内容。良好的机制能够释放青年人才主体科技创新的活力和能动性,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人才制度方面存在“还不适应科技创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问题,激发青年一代科学创新的积极性,就要进一步优化改革我国科学领域的体制机制,破除阻碍科技人才潜心研究的体制机制障碍。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科学的制度安排能够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激发人创造的活力与效率。反之,制度缺陷会造成内耗、形式主义等问题,不利于科技创新。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我国基础研究工作从布局建设、人才队伍、发展机制等方面做了系统的制度部署与改革安排,是优化科学领域体制机制的积极探索。《意见》在“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机制中解放出来”的激励措施方面,提出“进一步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办法,完善“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的体制机制;在改进基础研究评价方面,强调“建立完善符合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机制”,是促进科技领域良性发展的针对性举措,为培育时代新人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进行科研攻关,提供了制度保障。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重点科研计划(协同创新中心)项目“习近平关于榜样教育重要论述研究”(22JY069)、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毛泽东哲学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构研究”(18BKS03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科学家精神及其时代启示
张春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成就卓著、胸怀大志的科学家渴望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科学报国”夙愿,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培育了科学家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对于在新时代进一步推动中国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家精神的内涵。科学家精神指科学家在从事科研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优良作风,其主要内涵可以概括如下。
爱国奉献的赤子情怀。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几乎都有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情怀和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其深刻影响了科学家,也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体现。“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深受中华民族精神鼓舞的科学家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民族复兴和祖国建设事业,他们毅然抛弃国外工作,不惜一切代价回到祖国。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奠基人钱三强拒绝其师挽留,在茫茫大海上颠簸一个多月后才艰难地由法国回到祖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朱光亚等怀着对国家、民族的满腔热忱,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支撑他们回国的是拳拳爱国心。爱国奉献是科学家群体的共同特质,也是科学家精神的真实体现。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同样是具有爱国奉献赤子情怀的科学家。他留学美国后成为著名火箭专家,学术上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他始终心系祖国。当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他说,我是中国人,我要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钱学森希望回国,却遭到美国政府的无理阻挠,被软禁长达五年之久,但他始终没有屈服,不愿放弃回国的强烈愿望。在各方努力下,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此后,他同科研人员一道,在生活艰苦、荒无人烟的戈壁滩研制火箭、导弹。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取得了国防尖端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
独立自主的坚定态度。“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有一丝一毫的干涉。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只能依靠自己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独立自主的坚定态度也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体现。1955年中国开始研制核武器,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当时苏联援建相关实验室设备。但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撤回全部在华专家,中国科研事业受到严重影响,美国等国家也反对中国发展核武器。各种困难坚定了中国人民独立研发核武器的决心。王淦昌等科学家担任核武器研究所领导职务,程开甲等工程技术人员参加该所工作,加强了科研力量。1960年10月,核武器研究所成立爆轰物理等研究室,开展研究工作,理论物理研究中的计算工作使用算盘等简陋工具等进行。虽然条件艰苦,但广大科技工作者仍然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推动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
科学家不断创新,各方积极援助,保证了1967年百万吨级氢弹空爆各项工作的如期完成。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仅用了2年零2个月。这样的速度和成就与科学家独立自主、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科学态度密切相关,这种独立自主的坚定态度同样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容。
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对形成科学家精神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容。1955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上,周恩来讲话指出,科学家要热爱祖国,努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并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由于帝国主义长期侵略,国内战乱破坏,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缓慢,需要立足国情,一切从国情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郭沫若指出,中国科学技术和世界科学先进水平相比,更是远远落后,主要原因是我国基础比较薄弱,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和殖民主义的文化侵略阻碍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响亮口号。科学家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立足实际,潜心钻研,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科技工作者依靠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加快研究步伐,使中国科研事业逐步赶上并在某些领域超越世界先进水平。1965年,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建设了电子工业、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是科学家发扬实事求是优良作风的成果。
鞠躬尽瘁的牺牲精神。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之一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中国核武器研制的领导者之一邓稼先婉辞美国恩师挽留,毅然选择回国,把一切都交给了党和国家,将名利地位乃至生死置之度外。邓稼先在茫茫大漠销声匿迹长达28年之久,与妻子重逢时已是一位癌症晚期的白发老人,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科研事业,临终遗言是“死而无憾”,充分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中国核武器研制初期的重要科学家郭永怀在乘坐的飞机遭遇空难时,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以保存重要资料。当人们将被烧焦的遗体费力分开时,发现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竟然完好无损地夹在他们胸前。生死关头,郭永怀首先想到的是科研资料、国家利益,是当之无愧的具有献身精神的爱国科学家。
总之,“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具有重要的时代启示意义。
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启示。科学家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改变我国在科技领域的落后现状作出了重大贡献,使中国进入核大国、科技强国之列,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与重要的时代启示。
必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科技竞争更加激烈、中西科技对抗愈加严重的情况下,必须继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使中国的科研及时跟上并超越国际先进水平。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优良传统,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广大科技工作者热烈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积极投身于科研实践,用行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良好风气,为建设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必须独立自主地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重大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西方一些大国对中国采取打压措施的形势下,中国必须独立自主地发展科技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这是对独立发展科技事业的要求。经过努力,中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北斗导航全球组网,嫦娥五号探月而归,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由于各国在科研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必须进一步独立自主地开展科研工作,使中国科研事业取得更大成就。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科学家才能实现“科技救国”的伟大梦想,中国才能实现伟大复兴。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科技事业就无法实现真正的独立发展。晚清政府无法实现“求富”“求强”的目标,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未能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国内各民族人民空前团结的良好社会政治局面,使中华民族呈现美好光明前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更好地团结全国科学家,领导并推进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几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在基础前沿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为中国和平发展、人类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取得更大的科技成就。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