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
日期:2022-10-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学者们认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继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题中之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社会现实发展需要的推动。”近日在南京召开的第四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层论坛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认为,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到“两个结合”,是从一个整体到另一个整体的发展过程。从历史发展与继承创新的视角看,二者之所以能够实现相结合,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视域、内容和方法上具有内在契合性。他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华大地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拼凑”过程,而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的过程。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锡喜认为,在“两个大局”视野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是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构建上,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融通作为中介,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乔清举同样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为中华文明历久弥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其中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于全世界都具有战略导向作用,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
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长期以来,学术理论界广泛持久地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新时代,精准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进方向、明晰发展路径,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着力点。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既是理论发展进程,也是社会文化实践。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袁久红表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根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必然选择,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活的灵魂。在新时代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要不断加强创新理论实践性阐释,强化价值观念塑造,构建国民教化新体系,繁荣文化事业产业,深挖本土传统文旅资源,善用数字传播载体。
理论创新应当与实践同步。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承贵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动态性和多元性,新时代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要在尊重其原有内涵的前提下,结合新的时代情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真正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成为促进文明建设、社会进步、个体发展的强大力量。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赖永海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同的思想特质和表达方式,正因如此,两者可以互鉴互学,在互补中实现新的理论体系构建。
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家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是重要内容。江苏师范大学中华家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延斌认为,传统家文化内容极为丰富,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家庭文化样态,不仅对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今天仍然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在社会稳定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他认为,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基因,可以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厚滋养。有必要将家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体验传统家文化魅力,发挥其品德塑造和思想政治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