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日期:2022-09-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绩溪县在“文化兴县”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全县上下积极实践,勇于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通过以文兴产、以文铸魂、以文活村、以文促治、以文聚才,走出一条具有绩溪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子。
以文兴产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绩溪县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价值,把文化和产业有机融合,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助推乡村经济振兴,走出“以文兴产”新路径。
一是文旅兴农促产业。绩溪县坚持以农为基、以文为魂、以旅为媒的理念,让人们在领略乡村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积极打造“以文促旅,以旅兴农,农文旅互惠共赢”的乡村振兴模式。2016年,家朋乡尚村从投资50万元实施以荷花园为主题的旅游开发项目开始,坚持“文化+农业+旅游”深度融合,大力种植观光花卉,形成春油(油菜花)、夏荷、秋葵、冬雪(雪花)的四季花海,同时举办“忆乡愁”民俗文化(晒秋)活动月,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每年旅游接待人数超10万余人次,年旅游综合收益近6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2万元。全村开办“农家乐”12家,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近200人。如今的尚村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已然成为绩溪县乡村休闲旅游及传统村落保护的示范样板。
二是徽菜非遗兴产业。绩溪县充分发挥徽菜和徽厨品牌优势,打造徽菜原材料生产基地和“金徽厨”培养基地。据统计,全县徽菜原材料生产加工基地已经超过60余家,绩溪徽菜“胡适一品锅”“红烧肉”“臭鳜鱼”“小黄牛肉”等系列产品,已实现标准化、工业化生产加工,在21个省市建有100多个销售网点和物流配送中心,徽菜产值达到18亿元。大力打造绩溪“金徽厨”特色劳务品牌。目前,在全国开设经营的绩溪徽菜馆达1120余家。2021年绩溪“金徽厨”被评为全国创新类劳务品牌。
三是生态优先强产业。绩溪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山水土产”,大力实施百亿现代农业产业培育工程。重点实施“南桃中竹北油”培育增值行动、特色养殖提质增长行动,高质量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最大限度把生态环境优势资源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产业。目前,全县已建成总面积45万亩的茶叶、油茶、笋竹、贡菊、山核桃、徽菜原料六大示范基地,建成国家级山核桃示范基地,国家蔬菜标准园基地。“金山时雨”、燕笋干、山核桃、绩溪火腿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以文铸魂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一是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为阵地,传播新思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目前,全县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实践所11个、实践站81个,实现了县、镇、村(社区)中心、所、站三级全覆盖。同时建立了15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基地。以“村组吹哨、部门报到”的活动模式,通过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志愿服务队2079名志愿者主动亮单、积极接单,开展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康促进与体育服务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群众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二是以文明创建为基点,引领新风尚。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到2021年,县级以上文明村、文明乡镇占比达到全县村镇总数的80%以上。绩溪县通过月评“绩溪好人”、季评“志愿服务标兵”、年度评选“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工作、四年开展一次“绩溪县道德模范”评选的活动,在全县上下形成了“人人争做好人、人人学好人”的良好氛围。李夏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称号,并当选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
三是以“生态美超市”为抓手,培育新理念。为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的“绩溪样板”。近年来,绩溪县全力打造“生态美超市”,建成运营81个村(社区)“生态美超市”,全县11个乡镇实现全覆盖,通过“积分换物”的形式让垃圾“变废为宝”。在“生态美超市”的建设运营过程中,注重将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乡风文明和提升乡村治理能力贯穿全过程,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有力引领了乡风文明。据统计,“生态美超市”开办以来,全县参与兑换群众达3.85万余人次,绿色账户开户1.01万余户,兑换烟蒂等不可回收物质4.8万公斤,农业地膜等可回收物质16.5万公斤,有毒有害物质1.58万公斤。
以文活村
近年来,绩溪县充分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红色资源禀赋,通过文化艺术赋能、红色文化加持,激发绩溪乡村新活力。
一是艺术改变乡村。打造因地制宜、独具特色的艺术乡村品牌,用艺术结合本地的乡村文化资源,创造性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丛山村乡贤凌军夫妇回乡打造了集展示、交流、制作、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笆篱山乡村艺术空间”,吸引了众多摄影、工艺、美术爱好者前来参观交流,并成功举办了两届笆篱山乡村艺术节。在艺术空间的影响下,2018年创业青年胡伟来到丛山村投资建设“民间宿客三味书屋”,带动了乡村旅游,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增加了村民的收入。2021年该村集体收入达101万元。丛山村成为宣城市乡村振兴“十镇百村”示范村和安徽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
二是摄影助力乡村振兴。家朋乡拥有厚重的传统村落文化、独特的山岳田园风光、淳朴的民俗风情,是摄影创作的沃土,也是美丽乡村热门打卡地。2016年中国摄影家协会艺术摄影专业委员会、《大众摄影》杂志社和安徽省摄影家协会授予家朋乡全国首家“摄影小镇”,为全国摄影家及爱好者们打造了一个极具特色的摄影厅堂。该乡通过每年一届的油菜花文化旅游节,发展“旅游+摄影”产业,带动了乡村振兴和生态旅游的发展,形成摄影产业融合社会经济发展新路径。“旅游+摄影”已成为家朋乡地方发展、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目前绩溪在全县设立100个最佳摄影点,发展“行摄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三是红色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红色文化是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当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资源禀赋。绩溪县梧川村曾是中共旌绩边区及整个皖南游击革命斗争的重要指挥中心之一,红色底蕴深厚。梧川村以大会山红色旅游为依托,通过以基础设施入股方式,先后建成梧川村新四军游击队革命纪念馆、百坑烈士陵园、百坑会议旧址等红色人文景观,打造“红色文化+徽文化”旅游品牌。同时梧川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120亩闲置土地用以发展特色农业,赋能乡村振兴。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6年的5.7万元一跃增长到2021年的超百万元,走出一条“红色强村、绿色富民”的路子。
以文促治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绩溪县探索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文化活动、日常伦理、社会风尚等融入到乡村治理之中,寻求传统文化新的时代表达方式、时代内容,与当代的自治、法治、德治乡村治理体系相结合。
一是老组织赋以新内容。家朋乡尚村“积谷会”,始建于1913年,当时为解决百姓口粮短缺问题,该村九姓村民合议设立了“积谷会”,采取以姓氏人口实力摊股出谷和以股享权共管的议事方式,统筹全村粮食,以防闹饥荒,确保社会稳定。2014年尚村“积谷会”以新的时代内涵重新运行起来,会员由村里富有公益心和热爱尚村、乐意做公益的尚村旅外人士及普通村民组成。该组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十姓九祠”文化,弘扬时代新风与优秀传统家训相结合,助力乡村自治建设。2021年该村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二是古家训赋予新形式。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内涵,传承发展仁爱孝悌、耕读传世、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谦和好礼等优秀传统家训。临溪镇孔灵村共2000多人口,共有姓氏104个,是一个名副其实“百姓”村。2021年8月30日,临溪镇孔灵村为10名大学新生举办欢送会。该村已连续14年向214名大学新生发放奖学金11.6万元。同年12月15日,孔灵村在村部大楼举办80、90岁老年人集体祝寿活动。这是该村连续15年举办集体祝寿活动。孔灵村以集体的形式弘扬敬老孝亲和耕读传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家庭和睦、家风和美和村风和谐。
三是新村规融入老传统。在乡村治理中,每村结合各自的实际,发挥每位村民主体作用,制定符合本村历史传统以及现实发展需要的村规民约。瀛洲镇汪村《村规民约三字经》,用192个字讲清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党爱国爱家的重要性,讲清了村民自律和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引导村民在村规民约中开展自治,同时又融入法治的要求。
以文聚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绩溪县以文化为媒介,有效提升文化认同和自豪感,实现教化育人,吸引、培养人才,为乡村人才振兴凝聚力量。
一是建强队伍夯基础。加强文联各协会建设,大力培育群众性文艺协会。目前文联各协会有国家级、省级会员达204人。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针对乡镇、村(社区)文化干部、文化设施管理人员、文化骨干和文化爱好者,分级分类举办培训,培养一支懂文艺、爱农民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扩大文化志愿者协会影响,完善志愿活动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不断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
二是培养本土人才利长远。依托两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以及12个省、市、县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大力培养本土人才。目前,全县共培育涵盖徽墨、徽州三雕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人,省级非遗传承人23人,市级“四带”乡土人才87人,各级非遗传承人数量位于省市前列。依托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厨师之乡品牌,实施“十乡百碗”、“千店万厨”工程,采取“政企合作+全民参与”的市场推广模式,培育烹饪大师、名师。开展省高层次专家团服务绩溪乡村振兴活动,邀请13名农业、林业和医疗等行业省级专家开展服务指导,举办培训8场269人次。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科技特派员100名以上,实现行政村(社区)科技特派员服务全覆盖。
三是吸引人才返乡创新业。乡村是村民的精神归属,乡土文化越繁荣,乡村吸引力越大。2016年,在北京打拼十几年后,冯文敏回到家乡绩溪县长安镇开始创业,成立了绩溪县徽和天下食品有限公司。他以徽菜经典菜——臭鳜鱼制作为突破口,一炮打响,销售额迅速突破1800万元,通过建立合作社,与当地村民合作,签订供销合同,以市场价格收购农产品。既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冯文敏也成为农业农村部表彰的“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情调研绩溪基地,执笔人:张小平、章锡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