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研究
日期:2022-09-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赋予了人才工作以新的时代内涵。
筑牢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理论根基
人才强国战略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一项重要战略安排。9月1日,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召开的“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关键问题研究”研讨会上,该院院长余兴安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擘画了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宏伟蓝图,其战略高度、布局广度、改革深度都达到了一个新层次。在此背景下开展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关键问题研究,对贯彻落实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意义重大。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王长峰提出,在理论研究过程中,要重点梳理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形成历史和发展脉络,系统总结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历史背景、历史意义及历史地位,及其与以往人才战略的迭代与变化、继承与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战略发展部一级巡视员申金升提出,由于我们所处环境以及所处阶段不断发展,即使在分析同一问题时,也不能因循守旧,要注意学术价值的时效性与前瞻性。
在理论研究过程中,要拓展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论来源。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理论与技术研究室主任孙锐认为,可以通过历史、现实和实践维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理论、党建理论等为基础,结合国家战略理论、创新理论、发展理论和管理理论的最新成果,深入探讨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逻辑起点、立论根基、基本内涵、层次结构、核心特征和模式功能,构建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实践性的中国特色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理论框架。在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监事会主席蔡学军看来,人才研究不能“就人才论人才”,要主动与教育、科技、产业等领域相结合,积极与其他学科的课题组进行交流合作。
总结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践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开展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领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发展之路。
从全球范围看,中国是第一个明确将人才战略作为国家战略的国家。据孙锐介绍,其他国家虽然也提出了人才政策、计划和项目等,但往往将其纳入科技或教育领域。中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为全世界贡献了宝贵经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因中国人才工作的成就,而将“rencai”列为专门词汇。在孙锐看来,通过规划一段时期内人才强国战略的内涵、目标、重点引领未来国家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人才发展治理方式和人才强国建设的“登山”方式。
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党中央作出了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在一些中心城市建设人才平台的“3+N”空间战略布局。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吴江表示,我们要通过国内的三个创新高地先行先试,同时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在比较互鉴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聚集地、创新高地发展模式。孙锐认为,进入新型工业化阶段,“引进一个人才、带起一个团队、兴起一个产业”的人才引领“雁阵效应”将成为一种常态化事件。
展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发展方向
唯有真正把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转化为人才工作的生动实践,更好完善制度、营造环境,才能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人才之基。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中国人才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王通讯谈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严峻。为更好解决高精尖人才短缺以及“卡脖子”技术问题,我们需要在党强有力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将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落到实处。吴江提出,在加快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改革,关注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在全球人才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宏伟看来,吸引人才是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未来可以将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与区域发展战略结合起来研究。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院长穆荣平表示,要把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放到新发展格局中去看,特别是东南沿海、中西部等不同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承担起不同的责任。
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在贯彻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宁波大学副校长赵全军谈到,目前高校的人才工作还存在人才活力未充分激发、人才评价改革不彻底、人才政策不够细化等问题。未来,高校应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创新驱动三方面着重发力,成为培养国家战略所需人才的重镇。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班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