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文化自信的精神动力
日期:2022-08-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我们应当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只有深入把握文化的历史自信力、价值感召力、实践引领力,才能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在民族复兴与人类进步中走向未来。
透过历史长镜头把脉中华文化
中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透过历史的长镜头深入把脉中华文化的文明起源和精神特质,我们看到中华文化在守正与创新、开放与包容、修复与弘扬中生生不息,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也培育了民族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得出的重要历史结论之一就是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对于个人而言,中华文化是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文化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文化,没有对自己思想文化的珍惜与发展,将魂无定所、行无依归,是立不起来的。从四大文明古国兴衰来看,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绵5000多年而不断绝,正是因为文化基因的传承不断。可以说,只有对自身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文化创造力充满信心,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大厦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久经磨难,在无数次天灾人祸、兴衰危亡中都能一次又一次地挺起民族的脊梁、奋勇前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培育发展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塑造了同风共雨、开拓进取、顾全大局、勇于胜利的精神图谱,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在脱贫攻坚战中,中国共产党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品质,弘扬守望相助、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的民族传统美德,形成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强大力量,也缔造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重要经验。在应对新冠肺炎阻击战中,党领导人民“举国抗疫”,坚持“不遗漏一人”的底线伦理,一个个美丽逆行的身影生动诠释了我们重视集体利益,强调个体责任的共同体本位的价值观。党的百年奋斗经验表明,中华文化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精神力量源泉。
探寻中华文化内蕴的价值旨归
高度文化自信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主线。文化是衡量社会精神文明进步和人民综合素养的重要标志。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文化的服务者、享用者。要坚持文化发展应人民而需、为人民而兴的原则,通过以文化人、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用文化启润人民心智,抒写人民奋斗历程,展现人民创造成果,充盈人民精神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实现文化惠民、文化悦民、文化智民、文化富民。同时人民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的养成与提升,又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文化创新。向上向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则具有强大的真理性和实践性,二者的有机结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文化自信自强将进一步发挥出实现强国梦想征程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深刻且久远。中国人在5000多年的发展进步中所总结出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的价值理念,深刻反映了全人类所要共同追求的价值导向。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文化所内生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为解决人类贫困、生态环境、疫情防控、社会治理等问题,提供有效的可行性方案和政治智慧。可以说,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功实践,足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效的中国方案。
拓展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铸牢文化自信之魂。党的百年奋斗史告诉我们,伟大事业必须有伟大精神引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惧险阻、不懈奋斗,用热血和生命构筑起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禀赋和精神特质一脉相承,是中国人民意志品质和中国共产党精神坐标的升华和凝结,更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今天,我们要从培育时代新人的角度,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从激发奋斗动能的角度,深入挖掘精神谱系的时代内涵,将其融入平凡工作岗位,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从社会文明实践的角度,加强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既要注重精神之“形”,更要把握精神之“魂”,真正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力量。
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我们要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正确处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彰显和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同时要以坚定不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抓手,有序推进文化对外开放,增强文化发展动力,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革命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文化软实力、传播中国声音。我们正在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和国内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凸显。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关系到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到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这客观要求我们把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落到实处,进而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水平,通过扎实推进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为此,我们必须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在文化建设全过程。要着力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格局,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就传播中国声音而言,我们必须使用自己的语言、用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来主动面对和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疑虑和关切,并敢于直面问题、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进行有效的国际舆论斗争。既要参透讲好中国故事的“道”,又要搭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台”,还要学会讲好中国故事的“术”,把中国故事的内容优势进行现代传播话语转换,进而形成中国声音的话语优势。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21JDSZK12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科技大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