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发掘海上丝路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
日期:2022-08-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发展海洋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引与行动指南。发轫于秦汉的海上丝绸之路,一直是沟通中西文化的重要桥梁。海洋大发展的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发掘海上丝路文化遗产,在努力弘扬古代海上丝路精神、充分彰显大国海洋经略智慧的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厚植古代海上丝路文化底蕴,使之成为推动海洋文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大力发掘海上丝路文化遗产
海上丝路文化遗产是国家海洋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海洋经济发展内在引擎与动力,更是对外交流和传播的桥梁与纽带。历代传世典籍和水下出土文物中均有不少关涉海洋生产生活,反映海疆治理与海上交流的遗物、遗迹,它们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认识和了解海上丝路文化的重要史料。
海上丝路文化遗产是国家海洋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是陆海兼具之大国,陆地与水下文化遗产丰富。海上丝路文化遗产本身具有很强的国家属性,它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及保障国家文化安全上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开展海上丝路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海洋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部署,文物局、海洋局等部门展开了一系列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并与文化部、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联合推进了海上丝路文化遗产宣传教育,提高了全社会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意识。
海上丝路文化遗产是海洋经济发展内在引擎与动力。海上丝路文化事业的兴衰,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与2000多年的海洋经略史,积淀了厚重的海上丝路人文底蕴,给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内在引擎与动力。海上丝路文化遗产资源内涵丰富,除被发掘与开发的遗产外,还有许多未被发现或濒临消亡的文化遗产资源,将其与现代创意、科技元素结合,构建新时代经典产品与数字化服务,可打造出新的海洋经济增长点。
海上丝路文化遗产是对外交流和传播的桥梁与纽带。秦汉以来,伴随航道开拓和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沿海先民利用畅通的海上丝路,与东亚、东南亚、南亚、东非和欧洲等地区展开了经贸文化往来,彼此借鉴、互通有无,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丝路文化遗产。丝路文化遗产不仅是海上经济文化与对外交流的见证,也是传统文化向外传播的桥梁与纽带,其价值值得我们重视并不断探究。
努力弘扬古代海上丝路精神
古代海上丝路作为中西文化交流枢纽,不同国家、民族、宗教、文化在此交汇融合,积淀形成了以互信互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以互信互助丝路精神,凝聚海上发展共识。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古代中国,推崇“怀柔远人”“尚德抑武”“安定四邦”之思想,一直与海洋周边及世界各国保持互信互助的友好关系。新时代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顺应了海洋大发展时代潮流,有利于增进中国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间互信互助。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2019年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时说:“希望大家秉承互信、互助、互利的原则,深化交流合作,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海洋经济发展成果。”大力弘扬互信互助海上丝路精神,凝聚共享海洋发展成果之共识,可促进丝路沿线地区和平稳定,为长远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以推动新型区域合作平台的形成。
以包容互鉴丝路精神,构筑海上和谐家园。包容互鉴是处理海洋各方矛盾冲突、实现丝路和平繁荣的基本精神与文化基础。中国自开辟海上丝路以来,就本着包容互鉴的精神与周边国家和谐相处。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既是弘扬包容互鉴海上丝路精神的需要,也是构建海上和谐家园的重要体现。以包容互鉴为精神指引,构建和谐的海上命运共同体,将增强海洋国家之间的认同感,推进海洋国家间畅通沟通,构筑和谐的海洋发展环境。
以合作共赢丝路精神,推动海上事业发展。实现合作共赢是海上丝路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古代海疆治理的主要指导思想。宋元前,国家推行开放合作的海洋政策,明清后,因外敌窥伺侵扰而逐渐转向保守封闭。合作共赢是海洋诸国发展的最佳选择,也是建设新时代海上丝路的愿景。践行合作共赢精神理念,营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有助于推动海上事业稳健发展。
充分彰显大国海洋经略智慧
海上丝路文化遗产中蕴含丰富的智慧与力量,用以指导当下的海洋开发与海疆治理,彰显中国海洋经略智慧,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海洋经略与历代时局变迁高度契合,并呈现相对独特的发展脉络。从汉魏海洋探索与开发,到宋元开放海洋经贸交流,再到明清海疆统一与主权维护,历代经略海洋的方略对当下海疆治理与海权维护仍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重视海洋开发,保护海洋生态安全。中国自古是一个大陆与海洋兼具的国家,经略海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不绝之声。早在先秦时期,国家就专门设立了渔官与舟牧,管理海盐与渔船,经海洋向外的通道初步成型。汉魏以降,又陆续开辟了从登州、明州、泉州、广州等港口出发的丝路交通,带动了海疆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海洋开发与保护又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构建了海洋绿色发展模式,增强了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
维护海洋权益,推进互利友好合作。海疆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国家主权行使的空间。历代统治者大多重视海疆管理,对纳入直接管辖的海疆领土自然受到重视。唐宋以来,国家相继设置了市舶使、市舶司、望舶巡检司等专员或机构,并制定了船户管理制度和市舶管理条例,以保障海洋基本权益。维护海洋权益也是我国目前及未来重点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加强深海观测、资源勘探和促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还积极推进科学研究、调查规划和立法保障等工作,以切实维护海洋权益,实现合作各国共同发展。
稳固疆域安全,扩大综合国力影响。海洋是陆地终端与国家边疆,也是陆地与外界连接的重要通道。秦汉以后,国家疆域治理渐入正轨。朝廷通过开拓统一、绥抚羁縻、委官辖治等方式强化了沿海疆域管理,并组建了舟师、楼船军等海洋防卫力量,以保卫海疆安全,扩大国家影响。其于当下海疆治理仍有一定启示意义。针对当下复杂形势,我们要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军,提升综合国力与海洋影响,保障和推进海上有序发展。
概言之,海洋是人类生存成长的摇篮,是支撑未来发展的重要空间。海洋也是陆地领土的一种延伸,是国家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海洋大发展的新时代,国家适时地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海洋治理指明了方向,体现了国家强化海洋治理的意志与决心。我们要从古代海上丝路文化遗产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以国家海洋战略为行动指南,“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提高海洋开发与生态保护能力,掌握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设海军的防卫力量,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