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学术研究

推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学理研究

 日期:2022-06-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全国博士后学术论坛在西南交通大学举行 通讯员鞠红伟/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赵徐州 曾江 通讯员 黄兆国 蔡京君)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家精神重要论述,推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学理研究,2022年6月25日,“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全国博士后学术论坛在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学术交流中心举行。

弘扬科学家精神 培养青年人才

本次学术论坛由开幕式、主论坛、分论坛三部分组成,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开幕式由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姚发明主持。

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何宪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是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重要部署。博士后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制度,博士后是最活跃、最具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青年人才群体。教育引导各类人才弘扬科学家精神,是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应对大国博弈严峻挑战的重要路径。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二级巡视员薛万里指出,博士后制度是有计划有目的培养高层次青年人才的重要制度,博士后是我国青年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表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不断改进博士后工作,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多人才支撑。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前所未有,本次学术论坛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旨在激励广大博士后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贡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二级巡视员黄学宁表示,四川高度重视博士后工作,四川省委人才工作会议鲜明提出要加快博士后培养力度,并出台了系列支持博士后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博士后“引育留用”全链条及管理服务方面提升博士后支持政策的力度、广度和深度。

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顺洪表示,传承和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对于激励和鼓舞包括广大科学家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意气风发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具有重大意义。他指出,西南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红色基因鲜明、科学精神浓郁的百年名校,培养和造就了30余万栋梁英才,强调要挖掘好、研究好、保护好这些思想资源、教育资源和物质资源。

“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全国博士后学术论坛在西南交通大学举行 通讯员鞠红伟/供图

全面深入交流 加强学理研究

主论坛由西南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张雪永主持。来自全国20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就高校博士后人才培养与管理制度改革、高校科研生态环境与学风建设、高校专家人才政治引领与思政工作等三个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原巡视员、原副局长李志刚作题为“弘扬科学家精神要营造科学文化生态”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创新发展动力、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重要举措。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需要营造良好的科学文化生态,应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能力治理、大力营造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社会氛围四个方面着手。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谢辛作“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做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攀登者”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博士后作为科技人才的中坚力量、科技领军人才的后备军对科技创新非常重要,应从爱党爱国、创新创造、快乐健康等方面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邱海平作题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报告。他认为,应以更宽广的理论视域从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方面推动科学家精神培育和弘扬。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韩冬雪从自身参与的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博士后流动站的经历出发,作题为“如何做好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的几点体会”的主题报告,认为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关键在于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需要理论导向和实践指引。

中国科学院管理创新与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李晓轩在线上作题为“深化改革,提高站位,发挥博士后工作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主题报告。他认为,新时期博士后工作在产出“0”到“1”的原创性科技成果、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建构有序流动的科技人才市场、吸收国家青年科技人才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博士后工作存在定位不完全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资助政策及其相关制度不匹配、致力于原创性研究成果的目标追求还不高、科学精神还需进一步提升等问题和挑战,改进博士后工作应从全面推行正式科研岗位的博士后聘用制度、提升博士后待遇、利用博士后岗位大力招收国外青年科技人才、弘扬敢为人先的勇气和科学家精神等方面着手。

河海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南京)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永乐作题为“从科学家的本质属性看科学家精神的弘扬”主题报告。他认为要坚持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家具有自然属性(科学属性)、社会属性、世界观属性,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在国家层面弘扬爱国、创新、引领、聚英,在社会层面弘扬平等、竞争、宽容、竞争,在科学家层面推动奉献、协同、育人。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作题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主题报告。他认为建设世界人才高地必须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并从以简政放权松绑为重点、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和破解人才“最后一公里”障碍的清单管理制度三个方面,阐释了全面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具体举措,推动加快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全国博士后学术论坛在西南交通大学举行 通讯员鞠红伟/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