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学术研究

聚焦理论、另辟蹊径

 日期:2022-06-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是伴随着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在其早期侧重从哲学视角探讨艺术生产理论,其艺术生产理论主要贯穿于《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中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的大背景下,马克思侧重通过《共产党宣言》等著作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晚期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艺术生产论给予了充分探讨,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深入理解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应着眼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论域。

然而,纵观学界以往有关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解读和诠释,西方学者侧重集中在精神文化领域,偏离了马克思艺术生产的原旨。而国内主要集中在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中展开,经济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研究尚未充分展开,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更是少见。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周世兴教授的《文本、语境与意涵——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新诠》(人民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以下简称《新诠》)一书,聚焦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通过整合学科资源,将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作多学科、多视域、多路径的综合研究,另辟蹊径地从文本、语境与意涵层面剖析了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弥补了以往因个别领域的研究局限而导致的格局窄小、思想狭隘的缺点。

一、新的方法:跨学科、多视域、多路径综合研究马克思艺术生产

《新诠》一书撇开以往的从精神文化领域或者单一学科角度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哲学、政治经济学、文艺学、美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作了经典文本的系统考察,即从人的存在与本质的矛盾关系的历史变迁入手,将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置于人的生命、生活以及生产的生成、变革与发展的宏大背景中给予审视;以唯物史观全面生产理论为方法论原则,从艺术生产者、艺术对象、艺术生产过程、艺术产品以及艺术消费等多角度切入,从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揭示艺术生产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特殊规律。例如,关于“艺术生产”的理解,既可以将其理解为“艺术”也是“生产的”,有生产者、生产资料、生产对象等生产基本要素,即“艺术的生产”;还可以将其理解为“生产”的一种“艺术”方式,即“艺术地生产”。

二、新的观点:用三大语境诠释马克思艺术生产意涵

全面把握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必须要深入到马克思恩格斯所写的经典文本,同时要遵循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体系建构的三大论域脉络,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科学社会主义。《新诠》一书将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置于宏大的马克思主义三大论域中来思考,为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带来了新的理解语境,并产生了新的意涵:在唯物史观语境中,“艺术生产”指独具“自由”性质和遵循“美的规律”的艺术、科学等“自由的精神生产”;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艺术生产是指与作为“自由的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敌对的资本主义艺术生产即作为“艺术生产”的艺术生产;在科学社会主义语境中“艺术生产”是指人的“真正的自由王国”,即人在艺术、科学等非物质生产领域中自主进行的、以发挥人类能力为目的本身的自由创造活动。正是基于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批判、科学社会主义三大视域,才能更为全面地揭示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独特语境和本质内涵,准确且全面地把握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极大地拓展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理论空间。

三、新的思路:艺术生产与自由个性、共产主义、物质生产的新探讨

正是基于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批判、科学社会主义三大视域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剖析,《新诠》一书还探讨了艺术生产与自由个性、艺术生产与共产主义、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的内在关系,提供了理解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新思路。《新诠》一书认为,艺术生产既是人们对有关艺术和科学等非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以发挥人类能力为目的的自由创造活动,而且是“自由个性”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和自由展现。基于此,艺术生产是“自由的精神生产”。同时,只有当旧式分工和私有制消灭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能在存在和发展方式上实现高度一致,人们才能拥有充裕的自由时间从事艺术和科学等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并且,《新诠》一书还强调了艺术生产的一般特征,如“观念性”“个体性”“非重复性”“超越性”“非功利性”等,导致了艺术生产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即物质生产的繁荣昌盛不一定带来艺术生产的快速发展。提醒我们当今中国要发展艺术生产,既要遵循物质生产中市场经济规律,又要摸透艺术、科学等非物质生产领域创作的“自由”法则,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艺术生产发展之路。

(作者系成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