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学术研究

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日期:2022-06-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直接关乎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时代大势,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把握时代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其中,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压力依然很大,美丽中国建设任重道远。

  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理念,是深刻体现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理念,具有深刻理论性、实践指向性等鲜明特征,成为指引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路径模式和主要抓手。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大且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推进产业绿色转型的中国实践与政策效应》

  王建华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推进产业绿色转型的中国实践与政策效应》是由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王建华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历时五年著撰而成的。该书立足于农业生产与企业发展的实际,讨论了农业经营主体与企业经营主体的行为决策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不仅厘清了生产经营者的行为逻辑与政策需求,也识别了不同政策的有效性水平,对农业绿色生产、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意义的理论指导,也为探索环境规制对环境管理的潜在影响提供了经验证据,从而为建立并完善更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建议,为政府的精准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与践行思路。我认为,这部著作具有如下三个鲜明的特色。

   一是尊重问题,以问题意识为研究导向

  我们要尊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尊重不同历史时期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实践,要辩证看待实践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因为问题的存在就否认实践本身、否定事物本身。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同时,环境问题也是一个时代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作为工作原则,奉行以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使得中国国民经济呈现出高速的增长态势。然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也削弱与破坏了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我们要尊重和肯定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成就,也要承认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做到不忽视、不否定。本书客观和辩证地看待我国环境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环境问题为研究导向,从多主体角度出发,基于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决策,厘清各经营主体的行为逻辑,提出要坚持绿色低碳循环方向,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走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发展之路,实现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难”向协调发展的“双赢”转变,体现出尊重问题、辩证看待问题的鲜明特色。

  二是尊重实际,以中国特色为研究立场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统一。农业作为我国第一产业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新时期新环境下农业正式进入了生态发展阶段,但当前中国农业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此外,在制造业方面,与发达国家的企业不同,中国新兴经济体的企业重心仍落脚于经济增长,尚未产生强烈的节能减排意愿,环境保护意识也正处于初步觉醒阶段。本书在聚焦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从农业生产与企业发展两方面梳理出了实现绿色转型的出路。在农业生产方面,鉴于我国是生猪生产与消费大国,从我国典型生猪养殖省份的经验主体投入要素转化的测度入手,深入分析农业生产者的兽药使用行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行为、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行为。在企业发展方面,重点探究影响企业环境绩效的重要因素,有助于政府和企业正确认识与把握各要素与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助推企业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双收。该书聚焦中国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特殊性问题,既具有世界眼光和前沿意识,又具有本土立场。

   三是尊重实践,以政策优化为研究目标

  环境资源具有公共资源特性,虽无排他性但是存在竞争性。这意味着。虽然环境资源没有明确的产权界定,但个体对于环境资源的使用会对他人产生一定的影响。生产者在面对环境问题进行行为决策时,会面临个体边际收益和社会边际收益失衡的情况。利益是经济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强逐利性造成了生产者对经济利益的关注普遍高于对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外部性的存在导致市场配置效率低下,如果仅仅凭借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会使得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市场机制与环境规制具有互补性,环境规制作为政府社会性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控制环境污染较为有效的于段,能够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本书用了较大的篇幅分析环境规制政策对我国产业绿色转型的影响。例如,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政府规制的影响机理研究》一章中,作者研究认为,政策的缺失及执行偏差是产业绿色转型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有效识别影响生产主体安全生产的政策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调整可以更好地激发产业内部的自律动机。

  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强调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优质的生态产业,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是破解供需结构性矛盾的迫切需求,也是提高产业综合效益和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在这个方面《推进产业绿色转型的中国实践与政策效应》一书不愧是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理论阐释与科学实践之大作。

  (作者系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