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新时代】加强青少年思政教育,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日期:2022-05-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第一站就是在立德楼观摩思政课智慧教室现场教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名在祖国西部支教的志愿者,在承担教学任务之外,还同时协助少先队的相关工作。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加强青少年思政教育,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则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保证。“课程思政”的提出改变了以往只把“思政课程”作为育人的主渠道,开始把包括思政课在内的所有课程作为育人的主渠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各学科各专业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使其有机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渗透到每个育人环节,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应,进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积极引导与科学管理相结合。青少年处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党员、团员、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要时刻关注青少年思想动态,充分发挥社团工作、团委工作、少先队工作、工会工作的育人作用,科学组织开展校园宣传活动、文体活动,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引导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厚植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情怀。
硬件配套与软件提升相结合。要高度重视“环境思政”,提升和完善校园教室多媒体、宣传展板橱窗标语、思政书籍资料、校园建筑等硬件设施,建立校内和校外思政教育学习基地,既为思政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载体,也使得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铸魂育人。软件提升要同步跟进,学校的理论研究中心(党团机构)、课程中心、教研组、教师要在思政教育的研究上下功夫,深入挖掘学校文化标识中的思政元素,学生活动、学生组织要主动融入思政教育大格局,从而构筑起浓厚的思政文化氛围。信息时代的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线下开展,要主动推进“互联网+思政教育”占领青少年活跃的网络平台,这些和青少年密切相关的线上平台都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善于通过话语转换开展思政教育,做到既能“接天线”也会“接地气”,既能“面对面”也会“键对键”。
开展思政教育要注重内容的严谨性、科学性、准确性、时代性,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讲清楚、说明白。开展思政教育要注重形式的多元性、趣味性、适用性、生动性,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大胆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理解能力,调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着力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从而提高关注度、增强参与度、扩大覆盖度。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