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学术研究

国潮“破圈”彰显文化自信

 日期:2022-02-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近年来,“国潮”成为时尚文化新宠,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焕发着新时代的创新活力,成为当代年轻人表达自我情怀和时尚态度的新风尚。2月18日,“何以‘破圈’——‘国潮’的美学资源与文化密码”研讨会在线举行。与会学者探讨了“国潮”“破圈”的文化密码,同时聚焦核心要素,探索构建新时代的“国潮”美学。

在各大机构评选的年度热词中,“国潮”和“破圈”频频上榜。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研究员李修建表示,“破圈”是指原本局限于小圈子、小群体的作品和现象受到广泛关注,如《唐宫夜宴》《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等原本很小众的舞蹈作品,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就可称之为“破圈”。“国潮”涉及的范围更广,如国乐、汉服、非遗、老字号,还有茶道、花道、香道、古琴等传统生活美学,以及诸多体现传统文化意味的日用品消费。“‘国潮’指向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民族文化和大国科技引领的全面创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情感认同。”李修建认为,作为当下热点文化现象,“国潮”“破圈”的原因非常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深入探析。中国的美学和文化研究工作者需要从中国文化的根本出发,结合当下中国的文化思潮及国人的审美趣味,做出更具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解读。

“‘破圈’只是‘国潮’美学的第一节火箭,要点燃第二节火箭,需要建构新的‘国潮’美学。”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张法表示,让“国潮”美学更上一层楼的关键在于深入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的内部,寻找符合当代美学潮流和世界美学演进趋势的精华,使其呈现时代美学的亮点、抓住世界美学演进的要点。

“国潮”本质上是国民文化心态、文化价值和审美观念的体现,是中华古典美学精神的回归和时代精神的折射。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邓佑玲认为,“国潮”体现了三个核心要素。第一,“国潮”的基因是中国创造和中国文化;第二,“国潮”引领时尚和新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时代、民族的审美风尚;第三,青年人以消费“国潮”标识身份、张扬个性。

只有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赋予国潮的艺术普遍性,才能真正认识其中国性。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刘成纪表示,“国潮”在舞蹈领域获得成功,是当代艺术回归中国美学传统的体现。像《洛神水赋》《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作品,均是中国传统绘画向舞蹈幻化或迁移的产物,其关键在于中国传统艺术在诗乐舞和诗书画之间建立的互通性,即乐感、旋律、节奏、韵律构成了传统中国艺术的共同本质。中国传统山水艺术同样具有意识形态性,尤其像《千里江山图》这类作品,与家国情怀和主旋律取向高度契合。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蔡丹君表示,交互媒体拉近了学者与大众文化之间的距离,但也对学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下,学者须关注大众需求,找到专业研究与知识普及间的平衡点,在传播“干货”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用户吸收知识的效率。

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艺术学研究所与《文艺研究》杂志社联合举办。

本报记者 李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