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创新期待
日期:2022-02-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粤港澳同属岭南文化圈,同根同源,同声同气,有着天然的文化认同感。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粤港澳文艺工作者共同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概念,旨在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历史机遇,共同塑造和丰富大湾区人文精神内涵,以实现“共建人文湾区”目标。
推动区域文学融通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文艺工作者对推动大湾区文学发展、打造人文湾区做了很多积极探索。2017年,深圳市作家协会倡议并发起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2018年,大湾区11个城市作家协会主要负责人在深圳发出联合倡议书,共同推动大湾区文学合作与发展。2019年,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在澳门举办。2020年,“人文湾区·文学湾区——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在深圳举办。如今,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倡议已经深入三地人心。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主编贺仲明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概念的提出,既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也是时代发展的结果。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源,地理接近,关联密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地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使这一概念具有了现实可能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更促进了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表示,从根本上看,近代行政上的分割和制度上的差异,并没有割断这一区域的文化脉络和情感纽带,三地之间的共性远大于差异。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粤港澳居民携手并肩拼发展,拥有相当多的共同经验,完全具备建立文化共同体的条件。在他看来,粤港澳大湾区本来就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只要三地有意识和愿景主动推动,配以适当的政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就能水到渠成。
“跟大湾区城市群概念一样,文学群概念是国家政策落地、政治经济体制融通、地域文化贯通、学科领域打通等多力合推的必然结果。”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粤港澳大湾区跨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凌逾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可以作为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试验田,促进区域文学融通、实现文学文化创新。
促进文学形态创新
差异性与共同性并存,构成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生活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有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是文学创作的丰富宝藏。贺仲明认为,把握好这个特殊性,进而创作出有特色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给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提供更有新意的文学形态。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特色在于创新。凌逾表示,这种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跨域人才新。大湾区有大批海内外新移民作家,多方言和多语系并存,浸染并吸收各地文化新元素,跨域写作形成新文学样式,为文学发展提供东西互通、雅俗共融、古典与现代共赏的新经验。二是跨界创意新。大湾区文学尤其是香港文学在文学与艺术、科技、网络智能媒介的跨媒介叙事方面不断创新,改写了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形成了较成熟的文学范式和批评话语。三是城市群融通的新都市化。大湾区城市群衍生文学包罗万象,不仅有现代性的摩登文学,更有后现代性的“混杂”文学,兼具地域性、科技性、媒介性、多元性,为城市之间“核聚变”提供新文学经验。
作为一种区域性文学,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学术定义和理论建构问题有待探索。“港澳回归祖国已经20多年,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港澳文学也应回归中国文学主流,真正成为中国文学大家庭里的一分子。”吴志良认为,大湾区文学应该是港澳文学回归中国文学大家庭的一条有效路径,也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优质平台。他希望内地文学界更加重视和支持港澳文学发展,报刊多刊登港澳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文章,共同推动港澳文学繁荣,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成长。
展现多元文化形态
开放性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和文化的重要特色。贺仲明表示,大湾区文学和文化要开拓视野,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把包括海外华文文学在内的海外优秀文化以及多元的现代因素融进来,这样既能丰富大湾区文学的品质和内涵,也能提升其精神高度。“共同的文化传统是大湾区长期发展的重要特点。我所期待的大湾区文学和文化状貌,应始终保持岭南地方文化传统气息,更具有现代开放精神,是以独特精神为底蕴的、丰富多元的表现形态。”
在凌逾看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文化,要开放包容,发扬岭南文化海纳百川的精神,面向现在和未来,更具世界性和开创性;要深入社会、体悟生活;要重新发现名作家价值、培养新作家,扶持创作重点作品,搭建文学平台,拓展有新意的大湾区文学,打造精品项目,形成品牌效应,给世界文化带来新元素;要充分活用全媒体、融媒介的立体传播平台,传扬大湾区文学。
“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概念的初衷,是为建立大湾区文化共同体创造必要条件,为港澳文学回归中国文学大家庭建立畅通的渠道,也为中国文学国际交流搭建新的平台。”吴志良表示,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过程中,三地文学可以增进理解、互相接受、共同进步、融为一体,成就一个新的文学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本报记者 李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