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兵家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当代价值
日期:2021-10-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杰 通讯员 宋宁 杨子墨)9月23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主办的“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公开课第三讲在山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公开课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黄朴民担任主讲嘉宾,为听众解读孙子、孙膑与中华兵学传统。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中,孙子、孙膑是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杰出代表,其著《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内容博大精深,对中国古代军事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兵学的地位与价值
讲座伊始,黄朴民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为引,强调军事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他指出,军事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先进技术的体现者。在他看来,先秦两汉时期的军事对于中国军事史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他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例,指出先秦时期培养人才的六项基本技能中,有两项与军事有关,可见军事在培养先秦贵族健全人格中的重要性。
黄朴民认为先秦社会弥漫着一种尚武进取的精神,那些能“射”、能“御”的武士是当时社会上真正有地位的人。“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诗经·周南·兔罝》)便是尚武精神的反映。他以《汉书·艺文志》为例,认为兵学、兵书在六大分类中占据其一,研究兵学、兵书是一个独立的学科,类似于今天的“一级学科”,地位很高。这也是尚武精神的一个集中体现。
黄朴民指出,“汉唐雄风”所表现的阳刚与进取的时代气象是先秦尚武精神的延续。但是,两宋时期讲究“以文制武”,尚武精神出现了转折。总体上呈现出由尚武变为崇文、由阳刚变为阴柔、由进取变为守成的特征。今天讲齐鲁文化、兵家文化,实际上也是唤醒人们精忠报国的尚武精神,强调爱国精神与国防意识,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先秦兵学的嬗递
先秦兵学对中国古代军事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讲座中,黄朴民介绍了先秦兵学发展的大致脉络。他认为兵学文化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要素:要有文字,可以记录口耳相传的资料;要有一定数量的战争,理论的发展一定源于实践;要有一定的思维理论,人类的思维理性要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对战争的原则作出归纳和总结。他指出,西周到春秋中叶是中国兵学初步成型期,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周易》和“古司马兵法”。
黄朴民具体介绍了“古司马兵法”的内容、性质与特色。在他看来,“古司马兵法”与齐地的兵学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是后世兵学的重要源头。他征引《李卫公问对》为证:“自古兵家者流,皆出司马法。”然后,黄朴民详细介绍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军礼”传统,并列举了“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及三舍”等例子,对“古司马兵法”中的战争规则进行了细致的解读。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军事的变革,兵学发展进入了高峰。黄朴民从五个方面对春秋战国之际的军事变革进行了概括:“争霸”与“兼并”的转型;“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禁律的突破;血缘的淡出与地缘的主导;战场区域的扩大与兵种结构的变化;武器装备的重大进步,弩机的全面使用。这些变化成为《孙子兵法》诞生的重要契机。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的文化魅力和当代价值
本次讲座,黄朴民着重介绍了中华兵学思想史的双子星——孙子与孙膑的生平事迹和兵学理论体系,分析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的基本内涵、战略思维和指挥艺术,从而让听众真切感受到两部著作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兵学文化魅力。
黄朴民重点讲解了《孙子兵法》所蕴含的竞争之道、战略之道和统帅之道。在他看来,《孙子兵法》的竞争之道包含三部分的内容:“运筹帷幄之中”,讲战前的战略谋划问题;“决胜于千里之外”,分析战争过程中如何巧妙落实和实施既定计划;博弈规律,适用于一切竞争领域。在战略之道中,黄朴民首先介绍了《孙子兵法》得以传世的两个原因——文笔优美、重战略轻战术。这里的“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接着,他概括了《孙子兵法》战略的四个核心命题:做不做、何时做、何地做、何人做。在介绍《孙子兵法》的统帅之道时,他结合自身的经验,从管理的哲学智慧、控御的领导艺术等方面做了详细解说。
在此基础上,黄朴民进一步揭示了《孙膑兵法》的战争观念、治兵理论和战略思想,并以“田忌赛马”与“减灶诱敌”为例,探讨战争的胜败与决策者、治兵和局势的关系。最后,黄朴民通过对兵书的分类与总结,简要介绍了异彩纷呈的“武经七书”,概括了宋元明清兵学的历史贡献,阐释了古代兵学的当代价值和特殊魅力。
黄朴民的讲座观点新颖、语言生动、逻辑严密、理论性强。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吕文明在总结中高度评价了黄朴民丰富的学识见闻和杰出的兵学研究成就,指出黄朴民围绕孙子、孙膑与中华兵学展开论述,为我们研究古代兵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