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传统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创新性应用
日期:2021-07-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创新基层治理体系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影响全局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和正统思想,儒家传统文化一直影响着传统中国社会治理理念的变革发展,服务于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政治需要,并深刻影响着国人的日常行为准则规范。进入新时代,儒家传统文化中关于治理的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基层治理仍然需要从儒家优秀思想中汲取营养、吸收养分,尤其是儒家“德治”主张和“礼治”思想,对于创新基层治理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宏伟目标。目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期,历史交汇期的转型发展对于基层治理的创新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推动基层治理实现新跨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新发展,我们除眼光向外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之外,还应追寻本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儒家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支柱,一直闪烁着民主、民生的光芒,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发展,其中所蕴含的“仁政”“德治”和“礼治”等许多关于治理的思想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的基层治理创新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因此,进入新时代,为提升基层治理能级、推动社会继续前行,研究儒家传统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创新性应用一直是推进基层治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课题和研究方向,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人为本,推动基层治理网格化,搭建基层治理新平台。儒家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入世”思想,体现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各个方面,是创新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的重要思想源泉。基层治理工作量广、面大、头绪多,为推进基层农村、社区有效治理,“网格化”管理是基层治理中新近推出的一个聚焦于人的需求而非行政边界的创新工作方法。儒家主张“仁政”“为政以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对人充满了深深的关怀,着重强调人本价值。“网格化”的划定关键在于以儒家“人”的需求定要求,细化基层治理单元,定责定岗,根据居(村)民的现实需求,把资源、服务、管理投放到基层,使基层服务群众更加有力有效,真正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第二,德为先,推动服务群众标准化,编织干群关系新纽带。儒家传统文化的“德治”“礼治”理念是新时代中国推进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思想宝库,尤其是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等。现代法治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努力方向,基层治理需以法治为基础保障,同时发挥德治教化作用,培育新时代文明新风。儒家“礼治”即法治,“礼乐之统,管乎人心”,德治法治一柔一刚、一张一弛、相辅相成,两相结合推动基层建立新型服务模式,统一服务流程标准,把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社会服务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以标准化流程解决基层遇到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提高基层治理与服务效率。
第三,正为要,推动为民服务全程化,畅通为民便民新渠道。“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为民思想一直是儒家传统文化的主流精神、正统思想。新时代基层治理实践中,不仅要将这种优秀思想传承下来,而且要创新传承方式、赋予其新的载体,助力为民服务落实落地、全程可追溯。为民服务“全程化”的精髓在于建立服务的循环系统,建立基层政府、第三方社会组织与百姓之间的交互体系,全环节、全时段、全流程回应百姓诉求、解决现实问题。可以尝试设置服务群众问题“自动收集、分层处置、全程记录、结果反馈、群众测评”的跟踪系统,对群众问题及时回应处置,并将处置情况纳入测评考核,确保问题处置及时、无遗漏,畅通为民服务新渠道。
第四,警为鸣,推动服务效能公开化,打造阳光监督新途径。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儒家传统文化常思“忧患”“克己复礼”,亦推“廉洁”。推动服务效能公开化,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既是对权力的最好约束,也是对基层执政者的一种保护。服务“公开化”的精髓在于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作,让纪检部门随时追踪监督,让百姓随时掌握服务进度。目前,各地积极推进“一门式办公”“开放式办公”,明确居(村)委权力清单,规范和监督基层小微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群众眼皮底下运行。个别地方则进一步探索实施村民“打钩制度”,推进村民最关心、最需要、最迫切的实事项目加快落地,试点居(村)委“线上考核评价”机制,让自下而上的考核评价、工作监督成为新常态,这些都是推进基层治理创新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同时,需从制度设计上加快基层改革步伐,从整体上重新构建基层治理体系,建立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创新体系,让基层工作者轻装前行,真正实现基层生态良性运行、基层创新持续长久。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吉林省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创新性研究”(GH19370)、长春师范大学思政专项基金项目“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对策研究”(长师大SZ[2020]006号)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