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学术研究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聚焦长城考古

 日期:2021-06-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黄沙掩埋的清平堡遗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郝汉)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6月8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陕西省靖边县清平堡、北京市怀柔区箭扣长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沙梁子古城遗址等3项长城考古的新发现,充分展现了长城作为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建筑遗产价值,以及长城沿线地区文化、民族的频繁交流与融合。

  清平堡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杨桥畔镇东门沟村,距离明长城约10公里,为明代延绥地区“三十六营堡”之一,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建成后在嘉靖年间多次遭到攻击,随后于隆庆六年、万历六年先后对城址进行增高、加砖等补修工作。清康熙时期平定噶尔丹之后被废弃。清平堡遗址南北长约600米,东西长约300米,共有三门,城堡平面大致呈长方形,北侧和西北侧城墙为弧状且有折角。城址现存低矮城垣,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2020年5月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城址中部完整揭露出一座大型长方形院落,面积约1500平方米,由院墙、照壁、门厅、戏台、东西侧殿、大殿及寝宫等部分组成,布局规整。根据院落内保留的明代石碑记载,其为清平堡内的城隍庙,名为“显应宫”。嘉靖年间曾重修,后于万历年间由延绥副总兵杜松集资再次重修。清平堡遗址是国内罕有保存原貌的明代长城城堡,由于位于毛乌素沙漠范围之中,在废弃后迅速被沙漠覆盖掩埋,且之后城内再未有大规模人类生产、生活进行,因此城内布局、遗迹等基本未受破坏,是陕北地区罕有的保存原貌的明代长城城堡。清平堡建筑格局清晰,出土文物丰富,生动再现了明代边防守备、建筑营造、文化与民族融合等历史场景。

  2020年4月,当地村民在城内取沙土修路的过程中,在取土沟中发现有泥塑造像、建筑材料等遗迹,随即上报至文物保护部门,2020年5月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取土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工作。发现大批建筑遗迹,分属两个院落。其中南侧院落规模较大,南北长约60米,东西长约25米,有保存完好的院墙、房屋、砖铺地面等。在该院落内出土一块石碑,根据碑文记载该院落为一座名为显应宫的城隍庙,该石碑为万历年间明末著名将领杜松担任延绥地区副总兵时集资重修该庙时所立,该碑文记载显应宫曾于嘉靖年间重修,该次重修时扩建寝宫等设施,与考古发现及文保人员对于造像的研究相符。显应宫由院墙、照壁、门厅、戏台、东西侧殿、大殿及寝宫等部分组成,这批建筑房屋顶部已经坍塌,但是墙壁保存较好,除戏台外,其余建筑内均发现有保存完好的彩绘泥塑造像,目前共发现造像30余尊。这批造像接近真人大小,颜色鲜艳,造型栩栩如生,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平,且造像数目较大,保存完好。根据造像外形判断,目前揭露的数尊均为城隍、判官、夜叉小鬼等形象,与碑文记载相符。此外在显应宫内还出土有鎏金铜像、铁质香炉等遗物,铁质香炉有铭文,记载该香炉为嘉靖年间堡内军官所捐赠,内容为祈求“保佑本堡人马平安,胡虏远遁”。出土的小鬼造像也与传统城隍庙常见的瘦骨嶙峋的形态不同,显应宫内小鬼造像肌肉丰满,孔武有力,应该也是长城地区特有的文化表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于春雷介绍,202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清平堡内进行了调查和钻探,发现了大批建筑遗存。其中在显应宫东侧发现有一处较大规模建筑基址遗迹,根据碑文及县志记载,该处可能为城内中心楼址,2021年5月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迹进行了清理,已经清理发现该楼址的过洞及楼基南侧,楼基东西长约12米,残高约3米,楼基顶部建筑破坏倒塌。该楼的发现,对于了解清平堡整体结构布局有很大作用。

  于春雷说,清平堡遗址由于废弃后很快被沙漠所掩埋,该区域遗址很少有人类进行大规模的活动,基本以农业耕作和放牧为主,因此清平堡遗址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其内涵能很好地反映出明长城营堡的格局风貌及时代特征。该营堡是目前陕北地区营堡中遗迹保存最好、最完整的,在清平堡做考古工作,可以最大程度了解明代营堡的详细格局与内部体系。对于其他营堡的研究、保护,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北京市怀柔区箭扣长城是明代蓟镇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以来,为配合箭扣南段长城维修工程,考古工作者发掘了151号至154号敌台,初步明确了4座敌台结构形制、建造使用过程及受损情况,出土石雷、筒瓦等武器装备和建筑构件,为实施修缮工程和后续展示利用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沙梁子古城是西汉云中郡所属县城遗址,城址中部发现一座大型长方形夯土台基,面阔16间、进深2间,总面积近1800平方米。台基上保留16道南北向沟槽,解剖发现台基下叠压储存粮食的窖穴,出土大量粟、黍颗粒和“萬石”印文陶盆、陶量等器物,推测为一座粮仓建筑。沙梁子古城北距阴山汉长城约15公里,位于汉代云中郡城、原阳县城及定襄郡城之间,地处交通要冲,城中粮仓可能用于存储来自周边郡县的粮食,供应长城沿线军粮。这是我国首次在北方长城沿线地区发掘的粮仓建筑遗址,填补了汉代边防体系研究的空白。

  据悉,“考古中国”项目是“十三五”期间国家文物局提出的重大研究工程,通过对古文化遗址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提升考古在文物保护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通过“考古中国”项目,国家文物局以持续、系统的考古工作推动相关领域研究,建立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和中华文明形成的年代框架,分析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格局的形成动因、构成要素和发展规律,以及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