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学术研究

经典是如何被传播的

 日期:2021-06-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延安时期的红色经典《白毛女》,是根据广泛流传于晋察冀边区一带的“白毛仙姑”的传说改编而来。《白毛女》的故事在创作改编过程中,并没有采用小说、诗歌或报告文学等文学式样,也没有使用当时解放区所盛行的新秧歌剧,而是选取了中西合璧的“民族歌剧”形式。回顾这一经典作品的改编传播历程,其经验值得珍视。

   奠基民族新歌剧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在毛泽东提出的“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向引导下,文艺工作者开始了新歌剧的创造实验。在这一过程中,“老百姓喜闻乐见”成为新歌剧《白毛女》创作的重要标准。音乐上,除了充分利用西洋歌剧长于抒情的特点,设计了《北风吹》《扎头绳》等抒情唱段外,更多采用群众所熟悉的地方戏曲、民歌和小调等曲调形式。表演形式上,借鉴中国传统戏曲的某些手法,并根据故事内容,将话剧的对话和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歌唱、道白融为一体。语言方面,更是将民歌和传统戏曲中的表达方式运用到唱词中,大量使用对比、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对白则使用提炼过的大众化口语,以适应农民群众的欣赏习惯。正如马可在《〈白毛女〉音乐的创作经验》中谈到的:“今天新歌剧的作者必须深入群众,体验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熟悉他们的音乐语言,在忠实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吸收民间形式的一切优点,同时,也需要参考(不是硬搬)前人的和外国的经验,来创造真正代表人民大众的中国歌剧。”

  新歌剧《白毛女》也正是通过对这些民间艺术形式的利用和改造,将时代主题表现出来,从而受到了大众的喜爱,被贫苦农民认为是“翻身人看翻身戏”,激励了广大农民投身革命,也实现了对农民进行革命启蒙和阶级解放教育的目的。因此,新歌剧《白毛女》被认为是延安时期大众文艺运动的高峰,成为民族新歌剧的奠基之作。

   实现“普及”与“提高”的双赢

  如果说对“白毛仙姑”传说以新歌剧的形式加以改造和传播,是为了适应解放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欣赏习惯和接受水平,达到革命启蒙和教育民众的目的,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将新歌剧《白毛女》改编拍摄成电影故事片,可以被认为是在新的社会历史环境下,借助于电影这一现代传播途径,既让更多人民群众欣赏到这一经典作品,更是对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并最终取得胜利这一伟大历程的艺术再现。这一经典作品的银幕传播,是新中国革命历史叙事潮流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有力地配合并强化了广大民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进一步认识,激扬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民众的时代情绪和改变生活的意志,起到了极大的革命教育作用。随着影片走向世界,奋进中的新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向世界呈现。

  从另一角度看,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物质相对贫乏,文化生活较为狭促,没有更多娱乐方式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电影作为当时颇具现代性质的艺术形式且本身具有视听兼备、声画并茂、超越时空的特点,相较于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更能够吸引人们的关注,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白毛女》的传播和影响范围。与此同时,传播形式的变化也带来了表现内容的调整。为增强电影的表现和传播效果,创作者运用“蒙太奇”等剪辑手法,借助电影具有的视觉冲击效果,对旧中国的社会状况、农民的穷困以及地主阶级的残暴等内容予以真实再现。在沿用歌剧《白毛女》的故事主题的同时,电影的表现主题也进行适当扩容,如增加了大春与喜儿之间的“爱情”元素,以满足预期的城市观众群体的接受需求。当然,这些调整是为了扩大影片的受众群体和传播范围,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创作背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歌剧《白毛女》创作于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其主旨是号召劳苦大众投身革命,反抗压迫以及翻身做主人——这是彼时文艺创作的重要内容和精神指向。而电影《白毛女》拍摄于新中国,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更多的是表现新社会、新人物形象。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对其进行艺术上的再创造并根据影视作品改编的需要,对原作进行适当的删改是必要的。部分情节的改编,强化了人们对剥削阶级本质的认识,以及被压迫者的觉醒反抗意识。

  电影《白毛女》上映后,不仅在国内“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以来的票房最高纪录”,而且先后在日本、苏联、东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受电影《白毛女》的影响,日本松山芭蕾舞剧团将《白毛女》改编成了芭蕾舞剧,并应邀到中国访问演出,受到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这也直接促成了国内芭蕾舞剧《白毛女》的再创造及再传播。

  芭蕾舞剧《白毛女》的再创造,集中西音乐、舞蹈、舞台设计、美术服饰等众多艺术元素为一炉,并配以优美的民歌唱词渲染舞台情绪,调动观众的审美情绪。由此,《白毛女》这一经典作品的传播走向更广阔的空间,真正实现了“普及”与“提高”的双赢。

  激励新一代青年理想信念

  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新一代年轻群体熟知并喜爱经典作品,这是当代文艺工作者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2019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红色文化类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该节目即运用新媒介手段,将影视、话剧、综艺等艺术形式融合为一体,再现新中国成立前后创作的、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意义的一些优秀文学和影视经典作品,展现经典背后的历史印记与时代精神。在这一节目中,《白毛女》的呈现打破了传统的单一表现形式,将电影片段的展示、芭蕾舞剧选段的现场演出,以及对剧作的创作者、演出的亲历者的访谈结合在一起,运用新的视觉呈现手法,在相对封闭的舞台空间将《白毛女》从创作、演出到改编的整个过程全方位、多侧面地呈现给观众。这不仅还原了经典诞生的时代语境,更引发人们对经典在新时代背景下价值的思考。节目播出后,获得青年观众的高度认可,这部曾经在整个中国社会产生广泛传播效应的红色经典作品,在新的传播媒体的表现手段下再次感动一代中国人。

  《白毛女》的传播历程足以说明,一部经典作品的广为流布,真正原因还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主题思想、精神价值,以及蕴含的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爱国主义。这些丰富的内涵具有的跨越时空的生命力,将持续成为激励青年一代追求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力量源泉,也将使经典文本不断焕发出新的魅力。

  (本文系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延安文学的传播与影响研究”(2017J03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