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观澜】与时俱进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
日期:2021-04-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是我国音乐作品宝库里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与时俱进,在时代变迁中得以传承和发展,影响着音乐界以及老百姓的文化艺术生活。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定义与分类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中国古典诗词艺术体现着“多源一体”的文化内涵。“诗乐一体,歌诗同源”是古诗词艺术的特征,“歌诗”是指中国古代可以歌唱的诗,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由“歌诗”衍生出来的一个泛指概念,属于多学科交叉的产物。目前,虽然有不少学者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是尚未有统一的说法。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定义可以从“古典”二字入手。文化地理学意义上的“古典”主要表现的是一种文化概念,它可以是人类过去的一种意识形态,也可以是过去比较典型的物质构造形态,还可以是物质与精神相融合的经典杰作。因此,“古典”可以理解为代表过去文化特色的一种正统和典范,那么,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可以定义为古代流传下来的,具有典范性、代表性的诗词歌曲。
前人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分类主要是从时间角度、空间角度(特定的地域文化产生和地域文化属性)、创作角度和演唱风格等角度去进行分类。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可以从声乐体裁的角度进行分类。声乐体裁是指声乐作品存在的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国古典诗词“原词原谱”歌曲,另一类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
中国古典诗词“原词原谱”歌曲一般是指清代以前的歌曲,“原词原谱”歌曲多是由古代音乐家原创,或是经后人整理、译谱而成的歌曲。这些歌曲幸存于古籍中,如:律吕谱、减字谱、俗字谱,以及《白石道人歌曲》《魏氏乐谱》《太古传宗》《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纳书楹曲谱》《碎金词谱》《东皋琴谱》琴歌、明清杂曲等。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主要指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作品,是西方创作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形式,这一时期的歌曲多是依词配调,在创作过程中对作曲家的音乐素养要求极高,主要是基于作曲家个人对歌词的理解而创作出来的作品。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目前还未发展出一个成熟的学科体系,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可以总结出其中的一些共性和规律。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起源与人类的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依靠“歌诗”协调劳作,增强劳动效果,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从无到有,历经创作、留存、发扬的过程。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的民歌和祭祀颂词,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且没有文字记录,这一时期音乐与现实生活、巫术、宗教相结合,形式上是歌、舞、乐合为一体的综合形式,节奏性是这一时期基本的音乐要素。商周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分工与等级。在西周,礼乐制度是一种严苛的等级制度,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因此,这一时期的音乐具有强烈的等级观念,礼乐制度进一步将艺术推向专业化,而这一时期也是促进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成书的阶段。
《诗经》是最早记录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著作,但现存的《诗经》中只是歌词,并无曲谱。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诗“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由此可推测,在春秋末年是用琴、瑟一类乐器为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伴奏的。《楚辞》又称为“骚体”,是先秦时期中国音乐发展的代表作。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加工创造而成的一种新诗体。相比之下,《诗经》中收集的主要是以渭河流域为起点、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民歌,《楚辞》作品则更具南方色彩。
汉代建立了音乐官署“乐府”,通过“采风”的乐官将民间诗歌或文人佳作采集整理,送入朝廷官署挑选,入选的乐曲将其加工、配乐成歌谣,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具有先诗后曲的特点。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时代的特殊性,人口的迁移及区域音乐的融合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发展又起到了新的推动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郭茂倩的《乐府诗集》。
近乎三百多年的南北分裂中,北方辽阔粗犷的生命激情与南方温婉褥丽的情思忽然得以合流,产生了盛大的盛唐之音——“曲子”。隋唐是根植于北齐、北周系统而来的政权,属于北朝文化,故诗、乐、舞一体的艺术形式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贞观之年,借助太宗雄才,文化上打开了飞扬跋扈的局面,唐诗一度风靡于世。唐诗的风行促使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美学观发展成遵循规则与叛逆的形态。这一时期在文学上建立了诗歌风行的“律诗”典规,因此这时期的古典诗词歌曲在结构上相对规整。另外,李白、张旭、吴道子等人打破诗体的形式,长啸而起。笔者以为,杜甫是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成形的关键人物,这时期产生的工尺谱和减字谱,也更利于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留存。
词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词乐在宋代最为盛行。民间的“曲子”发展成为“词”,文人词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温庭筠,《旧唐书》记载的“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是对温庭筠创作作品的描述,也是对这一时期词体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学本质和音乐功能的揭示。奠定古典诗词歌曲地位的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元代是杂剧、散曲、诸宫调等戏曲、说唱艺术的兴盛时期,也是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继唐诗宋词之后的延续期。
明清时期的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民间器乐、歌舞音乐以及戏曲的南北曲牌等流传甚广,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艺术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繁荣发展。明清古典诗词歌曲主要记录于当时的一些学术著作和工尺谱之中。其中,王骥德的《曲律》是一部代表明代戏曲理论最高成就的著作。清代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各音乐文献及俗曲编汇中反映得比较充分,工尺谱的记录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音乐形态。清代最具代表性的是朱墨本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及乾隆五十七(1792)年刊刻的昆曲清唱集《纳书楹曲谱》、乾隆六十年(1795)刊刻的《霓裳续谱》。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时代意蕴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从传统的依词谱曲发展到当代的古风流行歌曲,历经时代的变迁,其审美从曲高和寡进阶成与时俱进、雅俗共赏。歌德的“意蕴说”把艺术作品分为三个因素:材料、意蕴、形式。意蕴即人在素材中所见到的意义。当代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素材主要取之于古代诗词,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当代意蕴可理解为歌曲的“意指蕴含”,是歌曲的灵魂所在。笔者以为,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当代意蕴亦可理解为歌曲的韵律美学。
当代古典诗词歌曲兼具含蓄性、多义性等特点,同时其传承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当代古风音乐的兴起可以看作是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继承和发展。就其继承性和传播性而言,当代古风音乐致力于音乐的社会化发展,使其功能维度更加泛化。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不仅能促进音乐市场的繁荣,更能打通国界,将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传播到世界各地。
(作者单位: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