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传统文化素养教育与培养
日期:2024-12-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除了传授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注重培养文化素养、提升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研究生文化素养教育与培养的重要内容,必须高度重视。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体系历来更多关注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教育与培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生群体人文素质的缺失,导致研究生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人生价值取向错位、人文色彩淡薄、功利之风盛行等。为此,应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理念出发调整研究生传统文化素养教育与培养策略体系。
长期以来,作为以专业型知识技能培养为导向的研究生教育,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育存在流于表面、系统性与实效性不足等问题,对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视与提升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学生重视不够,价值取向偏于功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传播与文化思潮的冲击逐渐加快,成长于新世纪的学生受到以西方流行文化为主导的意识形态的渗透,部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忽视。当前研究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制与课程设置缺乏完善的组织体系建设,部分课程形式刻板、内容生硬,传统人文素养课程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研究生传统文化素养教育与培养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1.以“创造性转化”理念调整研究生传统文化素养教育与培养策略
同步技术运用赋能传统文化素养培养。高校应积极拥抱新兴技术,更新学校的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打造多媒体技术平台丰富日常的课堂形式,给予学生更生动有趣的课堂体验,提高课堂质量与效果。同时,“智慧教育”理念的兴起也呈现出“技术+教育”的生动蓝图,以信息化的方式整合网络上的学术资源,给予学生更精确的资源获取、更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更多元的课程设置。另一方面,搭建校内的传统文化展览体验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丰富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生成多元化、针对性的传统文化文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提高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时的体验感,以身临其境的方式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与无穷魅力。
迭代课堂设置打造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研究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以思政课堂为“主战场”,而且高校思政课往往以“大课”形式进行,混合班级与专业,难以实现针对性、生动性的教学。因此,高校思政课程设置的革新成为传统文化素养教育的关键策略。首先,思政课的教师队伍仍需完善。思政课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言传身教的教学能力。其次,思政课堂的形式也应进行优化。一方面,思政课堂应在人数、专业上有所限制;另一方面,学生更需要走出课堂、走出教室,通过实践活动来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最后,思政课堂的考察体系也应灵活调节,学生的成绩不应拘泥于考勤与考试,而应建立一个灵活多变的考察体系,例如撰写关于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制作传统文化的视听作品等。
构建专业化学术生态深化传统文化教育。构建学术生态是一种隐性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精神的策略。在高校引领和激励下,学生自发地形成一种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这种基于学生情感生成的氛围具有更强的带动性与执行性,进而达成传统文化学习“潮”。首先,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的系列讲座,兼顾不同学生对于特定传统文化的学习好奇心,邀请专家名师以给予研究生优质的学术内容。其次,定期举办学术沙龙与经典研读小组也是构建专业化学术生态的良好途径,小组形式的研讨活动更适用于研究生的惯例探讨模式,更能激发参与人的主动性与介入性,让传统文化的学习“活”起来。
辅以实践活动延伸传统文化培养空间。在推进研究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教育过程中,还应该以实践活动为媒介,构建相互促进、不断发展的正向循环,由此实现传统文化素养教育与培养的广度延伸。首先,开展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让学生于游玩中主动接受并学习传统文化,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人文价值。例如加快学校关于传统文化的社团组织的打造,举办以民俗经典文化为载体的学生活动等。其次,打造传统文化相关的生产、学习和研发基地,例如规划与打造艺术村、古镇等文化空间、在游戏策划中融合传统文化等,都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待开发性与就业空缺。
2.以“创新性发展”理念革新研究生传统文化素养教育与培养策略
以发展性眼光界定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在各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本地文化所具有的统摄性、主导性地位逐渐瓦解。例如,在互联网中泛滥的“发疯文学”、“新年应对极品亲戚的方式”等词条,都体现出与传统文化提倡的儒家之“礼”的不同之处。这一现状既反映了当代青年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吸收存在问题,又暗示了传统文化的界定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以融合性发展思维实现传统文化在专业中渗透。在专业课程与论文写作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不啻是对传统文化素养教育与培养的创新性发展。第一,是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是在课堂内容上渗透,教师队伍应丰富自身传统文化的理解学习,以传统文化的文本、话语丰富专业课程的讲解。另一方面是在课堂设置上渗透,即结合专业知识与传统文化打造复合型课堂,例如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中国新闻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课程,既传授了专业知识,又勾勒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第二,是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实现传统文化渗透,从研究选题、研究方法到学术伦理道德,无处不存在着传统文化得以渗透的土壤。
以“主体间性”为指引的教育与培养的语态修正。主体间性是一个哲学概念,以交往的互动性、交流的平等性、交互的理解性为核心的概念,体现了新时代下传受双方的互动模式的变化。以“主体间性”为理念指导研究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教育与培养是贯彻创新性发展思维的表现,一改以往教师在课堂中地位的语态转变,构建平等、包容、理性、宽和师生关系。而实现这些良好师生关系格局的关键一步在于教师的语态修正,即避免灌输式的单向交流模式,而以亲和大方、切身处境为学生考虑的姿态参加教育工作,由此感染研究生投入到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之中。
(于晓峰,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陈奇燊,深圳大学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