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学术研究

城市语言景观的发展与治理

 日期:2024-10-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语言景观在和城市的对话中书写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保持共变关系,是透析城市的棱镜。伴随公共空间的定义更新、社会语境的重构组合,我们需要开启新视角、探索新路径,不断提升城市语言景观的治理效能。

  城市语言景观发展趋势

  一般来说,语言景观是指在社会空间中呈现的语言符号和文字的总体集合,其载体被置于城市的各类现实公共空间。城市与语言景观有着密切的共变关系。不断变化的语言景观可以呈现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而对于固定的空间而言,语言景观的变更轨迹反映了人们对空间的认知、规划和运营过程。新的语言规律还会促使人们对经济、政治及文化特征进行反思与调适,以适应社会条件的变迁。语言在与社会结构的共变中具有工具和人文的双重属性,城市也由此不断被重新解释、赋予新的意义。城市语言景观通过道路指示、信息发布、广告指引、资讯提醒等方式,展现城市提供公共服务的形象和能力。作为公共空间的语言实践和符号资源,城市语言景观不仅反映某一城市的语言使用状况,也记录、构建和传播着城市叙事,映射着语言规则和主体在城市特定场域的使用和选择,是多重因素、多元主体互动的产物。

  城市功能演进催生语言景观的多样性。现代城市是一个综合体,涵盖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等多重维度,需要多样的景观符号来呈现复合且复杂的功能。一是多重语码提升信息功能效用。在国际交往增多、不同文化深度交流交融的背景下,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中心区、各城市的旅游景区常见公共标牌上会多语种共用。伴随网络语言出现在实体私人标牌,展现出升级版的“语码混合”,即词句中字母、数字以及电脑能提供的各种符号与通用汉语文的嵌入式使用。二是多样模态重构景观语言认知逻辑。城市语言景观本质上属于图像、颜色、材质、声音动作等符号和语言一起介入和配合,多种模态同时共现的“符号集”。这种语言模态提供主要信息、图像模态辅助呈现的动态语图叙事模式,正在日渐改变传统语言叙事中养成的抽象思维逻辑,形成理解城市新的景观语言认知逻辑。三是多元载体丰富景观承载内涵。现代城市生活孕育多种亚文化,也催生了边缘性的语言景观,如车身广告、电子屏幕、标语口号、涂鸦、文化衫等。这些载体或固定或移动,或静止或动态,但都能发挥重要的信息功能。边缘性的语言表征也因映射深层次的社会现实而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城市意义建构凸显语言景观的象征性。一是表征空间功能。空间语言具有社会属性,城市一定区域的语言景观会在特定社会或经济功能上聚集,形成人们对该区域经济社会生活状况的识别和判断。如果把立体城市想象成平面地图,城市空间就能在人们观看如同索引的景观符号的过程中获得有序标记和规律表达。想象空间功能以获取指引,到达空间便形成意识,而后在空间实践中完成读解。二是建构身份认同。一般认为,语言景观是社会文化变迁中身份建构的重要资源,通过创造“地方感”可以表明人群属于或不属于某个地方,并在链接的生活圈中获得证实。尤其是私人景观,通过语码选择、语言形式、符号模态等勾勒人群专属的生活方式,表达或强化社会分层和身份归属。三是重构城市意义。语言景观深度参与城市意义建构。生产主体运用隐喻性替代、时空处置、事件描述、情感导入等多种语言修辞手段,加之色彩、造型、材质等视觉修辞方式,通过转化和发展城市文化内涵,形成具有象征和人文意蕴的个性城市空间。

  城市发展趋势强化语言景观的交互性。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城市发展趋势,促进了不同主体、不同元素间的交互需要和交互行为。一是内容与情境的积极交互。城市语言景观本质是对话性的,属于情境化语言实践。新的修辞手段在语义层面模糊了空间实用功能,部分语言景观需要结合空间语境,才能被理解功能和意义。二是不同主体之间的隐性交互。目前,城市已成为景观多元主体的互动场,区域内的语言景观是各种社会因素角力后相互平衡的结果。空间管理者通过政策制定和监督实施发挥规制和引导作用,生产者通过设计、制作、陈列景观内容全面开启交互,受众则结合自身经验、兴趣、情感、偏好等主体性要素进行读解甚至再加工,循环往复完成主体间的互动交流。三是虚拟与现实的交融交互。由网络构筑的虚拟环境不断变化,语言被重新定位和包装,虚拟语言生活成为新时代话语的传播地。而无处不在的网络使得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边界正在消解,线上和线下语言界限变得模糊,甚至走向全方位融合。网络语言符号在现实空间场景中的可视化程度不断提升,不仅发挥信息功能,还呈现表意作用。

  提升城市语言景观治理效能

  持续完善城市语言景观的综合治理机制。一是立足长远的治理视野。要以发展思维和世界视野为出发点,做好可持续性的城市公共语言空间规划。建设高水平的语言景观体系,并将语言景观建设、维护和升级纳入城市形象建设和城市有机更新任务。提供优质的城市语言服务保障,以语言软实力助力城市发展。二是分类分区的治理思路。一方面,可以按地理区域划分空间:中心区域规范使用对经济或旅游有帮助的多语码;街区鼓励使用官方语言特别是本地特色语言符号;郊区可折中对待。另一方面,可以按功能划分空间:休闲型公共空间要强化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多设置观念宣扬、行为规劝类的语言景观;社区公共空间则更多关注信息告知类景观的规范性;生产型空间可在坚持底线思维的前提下多给予自主性和独立性。还可以探索城市空间社会和文化性的场景化分类管理,并特别生产专门用于标识公共空间场景内容的语言符号。三是协同高效的治理格局。可以根据城市空间分类和景观分类进一步明确主体部门,并建立协同机制以提高效率。完善柔性引导政策工具,探索以督促与指导为主的治理格局,但要推进纠偏性规则和惩处性措施实现法治化。

  深度激活城市语言景观的意义建构功能。一是注重地方性文化元素的发掘和呈现。地方文化的本土性对外来人群具有新鲜感,通过语言景观建构出本地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形成高辨识度的城市形象。同时,地方文化对外来人群而言也有陌生性,为避免在解码环节耗时过多,也要特别注重语言模态的多样化和可达性。二是选择符合城市定位的语言景观资源。要强化城市特色语境与语言景观的互动,紧跟时代发展变化,打通外界交流视域。找准城市形象定位,设计代表性的城市语言标识,准确、充分地对接各种语言景观受众,尤其是符合城市气质目标的受众需求,用合适的景观内容匹配相适应的符号呈现手法。三是注重景观审美性对于城市意义建构的作用和价值。可以通过不定期开展带有美学导向的主题活动、优化城市特定空间的业态构成等方式,促使城市语言景观的符号特征给空间赋予美学内涵。受众通过读解城市语言景观符号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城市的意义价值。

  有效满足城市语言景观的交互交融需求。一是加大科技创新赋能力度。可以通过智慧城市加持语言景观建设,用好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手段,提高语言处理和语言生成的效率及准确性,创造多语言实时翻译、自动字幕等新的语言服务景观。通过加强和规范地铁等公共交通、旅游景区等领域的声音化语言服务、拓展地理空间或线下线上互动的语言服务领域,不断提升语言景观服务水平。二是畅通多元主体交互通道。可以创设多元主体对话空间,使用多语言实时翻译、触屏技术等手段,吸引人群通过实时评论、智能留言、视频直播等方式反馈意见。通过不定期在互联网全渠道用大数据捕捉和城市语言景观相关的反馈,进行处理、分析及后续改进。以语码间的跨文化互动凸显商业和文化气息,以规范译写实践对接国际标准,保持交互通道的开放度和有效性,促进互动交流。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长沙市委党校统战理论教研部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