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振兴创新实践
日期:2024-07-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背景下,思考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特别是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对接乡村需求,创新乡村人才供给路径。首先是设置涉农专业,培育乡村振兴实用人才。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不只局限于车辆售后服务与修理、电子商务、电算等专业知识,也要突出农村产业特色和文化特色,以培养出具备现代农业经营能力、高级专业技能、文化传承能力和治理管理能力的实用型人才。通过开设针对农民的专业课程,培养出具备教学能力、全科医疗技能、乡村医疗技术、农业技术推广、养老护理、农村工匠以及非遗传承人等专业人才,以满足乡村发展的需求。其次是融通教育类型,构建乡村终身学习体系。整合乡村教育资源,以农村职业教育为枢纽,构建始于中小学、终于成人教育的终身学习体系。乡村振兴要求农村职业教育扩大教育对象、增加专业设置,特别是针对成人职业培训、转岗职业工人的技能培训等,可借助远程教育,使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进行。最后是加强产教融合,实现乡村校企协同育人。构建具有县级地方产业特色的实训基地,承接农村职业教育设置乡村特色产业人才培养。可以采取省级部门统筹、市级部门主导、县级部门落实的做法。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鼓励倡导乡村产业与学校协同育人。在乡村产业园建设中,规划建设育人实训基地;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对参加校企协同育人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等方面的激励;加大宣传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形成乡村产业与农村职业教育命运共担的氛围。
聚焦质量保障,政校企协同推进乡村人才振兴。首先是政府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效能。政府应从顶层设计入手,通过完善政策和激励措施,为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人才服务方面提供支持,并在企业和高校之间构建协作关系,以促进相关人才的发展。其次是企业助力乡村产学深度融合。企业和职业院校形成实践共同体,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一线实践平台。此外,通过企业助力,为职业院校提供财力、物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最后是加强乡村人才创新培养。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学科资源优势,开展对乡村重点人群的专业培训,培养一批了解当地、对接本土、扎根乡村的科技创新型“本地学者”人才。职业院校要探讨基于“大学+企业+农民”和“共享发展”的智力扶贫模式,创新合作模式,精心设计技术攻关项目,推动企业精确帮扶。
搭建职教平台,助力乡村人才培养。首先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建设农村实践基地。农村实践基地主要包括产业示范基地、高职院校生源基地、农产品供应基地、教育实践基地等。通过这些实践基地,不断创新帮扶形式与途径,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贡献力量。其次是依托社会各界资源,加强乡村人才内涵建设。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扩展农村职业教育专业教师来源,鼓励乡村特色产业优秀匠人到农村职业教育学校机构兼职。实施农村职业教育公费定向培养双师型教师;实行城市职业院校优秀双师型教师到农村职业学校轮岗教学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职业教育教师定期互换交流平台;加大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到乡村企业带薪实践、到城市职业学校交流学习、到应用型高校培训进修的力度;鼓励应用型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到农村职业学校指导教学、实践科研,增进农村职业学校教师与专家学家的合作交流。最后是构建职教联盟,创造乡村人才交流机会。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创建职业教育扶贫协作组织、合作联盟,打造扶贫工作体系,以连点成面,变“单兵”扶贫为“协同”扶贫,以授人以渔,强化教育协作与精神家园共建为重点,以辐射带动、强化形成弥笃而优良的扶贫文化氛围为支撑,以优质输出强化扶贫工作国际化发展。
畅通发展渠道,完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首先是构建“校—村—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应以乡村人才培养为重点,确立一体化培养思路。必须在加大乡村产业振兴学院建设力度的基础上,构建“校—村—企”三位一体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设置为核心要素触发专业共建、资源共享、质量共监等多维度、全方位的深度耦合,促成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乡村产业结构的精准对接。同时,重视乡村人才培养的经济效益,重视民族精神社会发展的教育,以期让乡村人才在职业教育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次是完善农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方面,中高职院校应在乡村人才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发展,例如“3+2”培养模式或“2+3”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设计,避免重复交叉,并彰显一定的差异性和统一性。在课程内容模块上对接乡村振兴发展的需求,通过升级或改造以保障教育的递进性和层次性。在教学模式上,中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特色,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是畅通职业教育高级人才发展通道。积极推动乡村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进行职业教育和一般高等教育的双边互认和纵向流通,打通职业教育高级人才向上发展的通道,为乡村人才营造更加有利的成长环境。建立和完善乡村人才的学习和发展机制,为乡村人才创造更多的成长机会,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
健全激励制度,提升乡村人才社会认可度。首先是出台参与职业教育的倾斜政策。大部分乡村离职业学校所在城镇较远,乡村人才接受教育的经济成本较高;乡村人才总体而言文化基础较弱,接受教育的认知难度较大。为此,要为他们提供单独的学费优惠、减免和奖助学金等政策,既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勉励他们认真学习;还可以鼓励更多的乡村人才参加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其次是职业教育要探索建立“兜底招生”“倾斜招生”等体系,为保障贫困边缘群体和易返贫家庭生源上学提供制度保障。出台招收对口帮扶贫困户子女就读资助办法、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形成鼓励“从哪儿来回哪儿去”的机制。明确扎根乡村的激励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看到乡村发展前景,打破他们的既有偏见,激励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和信心。提供政策优惠,给乡村人才提供实实在在的便利,如创业贷款优惠、工资补助、乡村就业奖励等,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加强乡村网络、物流等建设,逐渐缩小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差距。最后是畅通人才选用渠道。坚持“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吸纳社会各界有志向、有能力的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参与乡村治理,拓宽充实乡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渠道,形成一批具有先进模范作用的排头兵,充分发挥挖掘乡村拔尖人才的能力与潜力,汲取智慧和力量,为乡村产业发展贡献才智。
(本文系2022年广西社科界智库重点课题“新时代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研究”(Gxskz2022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广西社科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