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社会治理智慧化转型
日期:2024-06-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凸显出基层智慧治理的重要性。科技的创新与运用可以为社会治理提供更深层的资源挖掘与多维分析。通过完善社会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社会治理应用场景、创新社会治理实践模式,能够全方位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实现社会治理的智慧化转型。在这一过程中,要依托全新的治理理念,强调良善治理的价值导向,体现出社会治理在技术与人文、工具与价值等层面的有机统一。科技赋能既为社会治理的智慧化改革带来机遇,又对社会治理的智慧化改革提出新要求。
社会治理智慧化改革的机遇
科技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精神文明发展与制度文明建设,在彰显技术优势的同时,通过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拓展社会治理实践场域,带动社会治理的智慧化改革与全方位创新。
其一,科技赋能全面助推社会治理智慧化改革。随着新兴科技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广泛运用,智慧社会治理趋近成熟,智慧化的生活场景、智能化的社会治理、定制化的治理方案、多元化的网络平台等,皆充分展现出科技赋能社会治理的全新动力,全面助推社会治理智慧化改革。
其二,科技赋能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新兴科技的使用能够简化工作流程,高效处理各类信息,在自主研判与系统决策中优化社会治理模式、整合社会治理实践、梳理社会治理过程,以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其三,科技赋能可深化多元协同,拓展社会治理实践。在新兴科技支撑下,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可突破时空限制,进一步密切联系、深化互动,带动社会治理的动态化调整,促进社会治理的精准化发展,以跨领域、跨部门的协同治理深化社会治理,全方位提升社会治理实效。
社会治理智慧化改革策略
科技赋能社会治理,在迎来智慧化改革新机遇的同时,对社会治理理念、科技使用、科技创新、制度建设等也提出新要求。立足社会治理现状,紧抓科技赋能机遇,探索社会治理智慧化改革新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一,积极使用新兴科技,创新智慧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科技赋能社会治理,需要治理主体充分运用新兴科技、创新社会治理实践方式、打造智慧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带动社会治理的高水平实践、实现智慧化改革。
其一,立足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各地政府应积极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技术,打造智慧社区,持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政府应从基层社会治理各部门入手,构建网格化管理,建设基层治理信息化平台,优化平台模块设置,实现精细化服务,在开放共享中形成智慧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承载社会治理的智慧化落实。例如,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推出了“智慧化生态网格”治理办法,实现多格合一、多事合一、多员合一、多APP合一,把原来13个执法部门划分的业务网格,整合成一个生态网格,依法依规开展“一机一表一次”综合巡查。基于智慧社会治理的优秀实践,该区被评为“2021中国领军智慧城区”。
其二,各地政府使用新兴科技构建智慧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广泛整合多方力量,在多元参与、深度协同中落实群众自治,发挥群众力量,促进社会治理智慧化改革的高效运行。为此,政府应着眼于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大学生等多方主体,发挥协同力量,帮助群众实践基层社会治理、接受社会服务,并将各项治理工作落实到智慧化平台中,既密切各方联系,又实现良性互动,为构建智慧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营造健康环境。
第二,强调科技全面创新,带动数字政府服务新实践。科技赋能社会治理基于资源整合、数据驱动,而社会治理的智慧化改革对新兴科技的成熟度与兼容性等提出更高要求。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治理、数据共享,以影响社会治理效能等因素,要求科技人员持续创新科技,在解决数据整合、数字鸿沟等问题的基础上打造数字政府服务体系,为社会治理注入活力、提供便利,推动社会治理的智慧化改革。
其一,从科技赋能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出发,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各地政府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通过科技创新孵化基地建设、与高校科研项目合作等途径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激发创新热情,凝聚创新力量,切实发挥科技赋能积极作用。
其二,借助科技创新趋势,各地政府应加快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进一步下放管理重心,激活社会治理力量,以服务型政府为创新点,打造数字政府服务体系,使用数字技术促进社会治理的便利化、规范化实践,展现社会治理智慧化改革新样态。例如,上海商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坚持以原创AI技术赋能各行各业,持续加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并与城市管理者合作搭建面向未来的城市管理平台,使城市出行、交通管理、城市服务、环境保护、应急响应等更加智能化,显著提升了城市安全性、城市治理效率与便捷度。
其三,数字政府的建设及政务服务的落实,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在社会治理智慧化转型的基础上,各地政府还应普及科技运用于社会治理的方法,打通社会治理智慧化改革“最后一公里”。各地政府应弱化数字政府、智慧城市等信息化平台的技术门槛,优化社会治理智慧化实践流程,自上而下实现社会治理智慧化转型。
第三,完善科技实践制度,保障智慧化社会治理安全可靠。关注对居民信息与隐私的保护,强调数据采集、分析及运用的安全,健全科技运用保障机制,基于法律规定和道德伦理将科技置于规则之内,以健全的数据安全管理机制保障社会治理智慧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其一,完善科技使用法律法规建设,保障社会治理中的数据安全。国家及相关部门应从社会治理现状出发,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科技使用监管机制,制定科技赋能社会治理的法律准则,保障社会治理智慧化的顺利推进。立足现有法律,社会治理主体应进一步明确各方职责,在数据信息的提供、使用、管理、监管等层面确保安全,维护社会治理系统的稳健运行,形成安全规范的智慧化社会治理体系。
其二,优化技术使用道德规范。社会治理与全体人民密切相关,个人信息的隐私安全不容忽视,监管部门应引领技术使用的规范化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道德观念,既展现科技赋能的重要价值,又保障社会环境的健康和谐,激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智慧化改革,为科技赋能社会治理注入活力。例如,江西移动聚焦全省“反诈打猫”的痛点、难点、卡点,提炼技术攻坚难点,形成“5G+AI防诈打猫”项目,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联合公安部门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技术反诈能力,遏制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同时,完善电信网络诈骗预警预防技术体系,不断提升预警信息监测发现能力,开展互联网反诈三位一体技术探索,做好多维度大数据挖掘,建立更精准、更快速的防范体系,以更加智慧化、科学化的方式参与社会治理,保障社会治理智慧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一般项目“各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引导研究”(22VSZ06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