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2025年5月28日 星期三

学术研究

多学科探究三星堆考古发现的艺术与设计

 日期:2024-06-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网成都讯(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岳弟刚)6月15日,由四川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师范大学主办,四川大学三星堆与古代文明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承办的首届“器以藏礼•物以载道——三星堆的艺术与设计”会议在成都召开。来自国内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的100余位学者,聚焦三星堆考古发现的艺术与设计展开多学科研究交流与探讨。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蒋文涛、三星堆博物馆馆长雷雨、四川大学三星堆与古代文明研究所所长彭邦本分别致辞。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黎海超主持开幕式。  

  

  会议现场 陆航 摄

  

  会议现场 陆航 摄

  

三星堆是位于四川省广汉市的一处青铜时代遗址,以其出土的大量独特而神秘的青铜器、金器、玉器等文物而闻名。三星堆揭示了古蜀文明高度发展的状态,呈现了其与中原及其他地区文明交流融合的面貌。此次会议分为上半场主题沙龙和下半场主旨发言两个部分。在主题为《数字赋能视域下的三星堆艺术创作》沙龙中,雷雨从工业时代变革、技术个性角度,提出AI数据分析方式在高精度复原三星堆文物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原院长宋协伟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三星堆出土文物承载着的时代文化,指出要在对三星堆文物设计的转化过程中,对文物进行文化赋能。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季铁提出,对于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可从文化设计符号学和数字可视化的方式开展研究。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宇从艺术与设计的角度,探讨了三星堆考古发现中的文化与技术赋能,并提出要立足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研究三星堆。美术设计师战涛从设计数据的角度,分析了古蜀王国的造物形式。

在主题为《三星堆的造物艺术与文化传播》沙龙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方晓风从“数”“位”和“形”的角度分析了三星堆文化,他认为,三星堆出土文物的造型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共同认可的“礼”。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执行院长支锦亦从设计艺术与文化传播的角度,分析了三星堆出土文物造型的工艺制造艺术,并指出设计和文化不可分割。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王昀表示,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三星堆出土文物文化设计研究需要从时代风尚出发。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院长乔洪从象形纹饰的角度,研究了三星堆考古发现所体现的中华文明,他提出,现代工业文明应当服务大众,开展三星堆的设计实践最终也要服务大众。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段胜峰根据三星堆出土的文物造型认为,其造物不是以实用的逻辑而是以造神的逻辑出发。

在主旨发言阶段,黎海超以《三星堆铜器的艺术与技术》为题,从平衡与不平衡的角度分析了古代青铜器形态为何演变,并拓展分析了三星堆分层化器物的技术平衡。他指出,青铜神坛由神、人、兽三个部分构成,呈现出“朝圣”的状态,而三星堆的分层体现出来的是古蜀王国的文明秩序。他认为,三星堆文物技术造型精美、追求实用、注重彩绘,其技术与艺术的革新皆源于社会需求。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不同形态、风格和象征意义的组件融合,创造出了一种结构和视觉上的统一性,呈现出全新的语义和表达。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秦臻以《异质重构:三星堆青铜神坛的设计意匠》为题目,分析了多个不同坑出土的青铜神坛。他认为,分层结构所营造的叙事结构,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吸引力;重复造型和图案通过节奏感的创造,营造出了作品的时间性与空间性。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刘芳以《文物数字资源的可及性与智能交互设计》为题目,从欧洲文化图书馆、古歌艺术与文化平台、迈向国家珍藏的可及性和智能交互设计为例,提出三星堆文物的数字化可以从互动可及、情景可及、内容可及等方面构建持续使用的公共服务平台。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周志从两个外国设计史案例出发,畅谈了考古发现到设计创新的过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田剑波介绍了金沙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教授陈杉分享了自己关于三星堆与殷商青铜纹饰的比较研究收获。

与会学者提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文化沃土。多学科探究三星堆考古发现的艺术与设计,使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承担起建设文化强国新的使命。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推陈出新,让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