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学术研究

高校三全育人实践教育探析

 日期:2024-06-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实践教育模式应运而生,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力量。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一种全新的育人理念。它强调高校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育人合力,将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并拓展到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

  这一理念的提出,为高校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永恒的育人目标和动态变化的育人要求,高校开展三全育人实践教育,需要赓续优良传统,着眼新起点新征程,紧抓新机遇,用时代的要求审视思想政治工作,以时代的任务指导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形成立德树人新局面,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系统化布局

  以“党旗领航”为根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随着高校党建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党的建设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基和灵魂所在。因此,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高校党建工作的标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政治保障功能,积极探索育人育才和高校党建工作对接融合的有效模式。这需要大力推进“党旗领航”铸魂工程建设,通过聚焦统筹谋划、政治统领、精准思政、制度执行和内涵发展等育人重心,构建“党建+思政”“党建+校友”“党建+传统文化”“云上党建”等育人新模式新平台。推动时代精神与红色教育相融合、党建工作与专业工作相融合、思想引领与国际化教育相融合,形成“五聚焦”“四构建”“三融合”的“五四三”党建与思政特色工作体系,有力发挥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优势,推动形成立德树人新局面。

  体系化培养

  以建设育人工程为手段,推进三全育人新举措。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在育人上,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

  一要建设“培德铸魂”课程思政工程。通过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统筹、协调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

  二要建设“教研学三位一体”科研育人工程。这需要注重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和对学生的学术引领,通过建设研究性课程,鼓励教师将科研融入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与综合能力,推动“教研相融、学研相济”育人格局的形成。

  三要建设实践育人工程。可以成立大学生小组,开展“红色三部曲”等系列活动,鼓励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亲身参与和劳动锻炼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

  四要建设“指尖上的思政”网络育人工程。坚持“互联网+思政”,可以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构建育人矩阵,打破育人工作的时空壁垒,实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

  五要建设阳光健康心理工程。可以通过组建心理教师+专业课教师心理协同育人团队,构建出“预防教育、实践活动、咨询服务、危机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六要建设“骐骥计划”资助育人工程。这需要以关怀性资助为基本,着力实施发展性资助计划,实现资助工作形式从“给予型”向“励志型”“强能型”的转变。

  七要建设“三心”服务育人工程。这要求坚持“耐心、细心、暖心”服务原则,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定期开展“三联系”“五必访”“谈心谈话”等活动,满足师生全方面成长发展需要。

  平台式支撑

  以七大共建基地为载体,搭建育人平台。高校要坚持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教育发展道路,与政府、企业等组织机构共建承载学生课程实践、调查实习、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的大类教育实践基地,构建学生德智体美劳素质修炼全方位、立体式的“大熔炉”,形成处处育人的新格局。要与示范乡村共建党建基地,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赴基地学习研讨的形式,形成共建组织、共抓队伍、共享资源、共谋发展的“四共”育人工作新局面,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要与优质企业共建实践教育基地,通过开设暑期实训班,丰富以课程实践、调查实习、科研训练和课外实践为重点的实践教学内容,打造“教育教学—实习实践”为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要与校友企业共建创新创业训练基地,通过成立师生共创创新创业工作室,设立校友“创新创业种子基金”“职业经理人”成长教育基金,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

  要与辖区街道共建劳动教育基地,通过积极打造校园劳动教育、生活劳动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不断锻炼学生意志品质。要与艺术院校共建美育教育基地,通过组织“学党史、筑同心、跟党走”主题书画篆刻作品展等系列活动,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要与体育院校共建体育教育基地,将体育课成绩、体测成绩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制定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第二课堂方案,推动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强健身体素质、锻炼意志品质。

  协同化运作

  以四大协同为纽带,成立三全育人工作小组。这需要集结育人合力,促进学科、专业、课程、教师等育人载体的跨界融合,从而保障育人资源的灵活供给和渠道的自由畅通。因此,要全面统筹办学治院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一体化推进育人各项工作。

  加强三全育人理念和目标的协同。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规律,把握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在“宽口径、厚基础、应用性、个性化”基础上,顺应高等教育的改革要求,着力培养具有专业知识、信息技术、家国情怀、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能够服务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高素质人才。

  推进三全育人模式的协同,大力推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交叉培养、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要加强三全育人队伍的协同,在配备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基础上,实行“校友导航”育人模式,通过“双班主任制、双导师制、双师制、双培制”,打造集思政辅导员、班主任、社会导师、校友一体的同向同行育人队伍。要加强三全育人资源的协同,积极推动“校友名校”和“校企合作”,加强与校企地等多种形式的共建合作,最大限度地挖掘和使用多维度、多层次的育人资源。

  高校三全育人实践教育模式的实施要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系统化布局、体系化培养、平台式支撑和协同运作,形成完整的多方参与的育人机制。要建立一体化的综合评价体系,涵盖思想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个维度指标,全面评估育人的综合效果。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和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社会实践、文化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高校三全育人实践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持续优化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育人方法和途径,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生态体系,不断提高育人质量。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一般课题“守正创新理念下高校三全育人的浙江新模式研究”(22GXSZ006YB)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