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键点发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日期:2024-06-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为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以公平性、开放性、安全性、多样性、创新性、可持续性、高效率、高质量为特征的教育体系。建设高质量继续教育体系,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要聚焦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大领域,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秉持公平公正原则,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教育任务、教学内容、路径方法、信息技术、教育质量等方面,精准把握关键领域、关键任务,开展重大关键教育项目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质量人才和智力支撑。
建设领域与建设任务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人才基础。为此,我们所开展的教育现代化实质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化,它贯穿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等人的一生教育的全过程,其中还包含民族教育、社区教育、特殊教育等教育类型和内容,是全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各级各类教育现代化。同时,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教育强国战略,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好地发挥教育主体力量,要进一步聚焦关键问题、突出重点、把握核心任务,聚焦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大领域,把重大投资应用于重点教育项目建设,夯实服务国家急需的人才供给和科技创新基础。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遵循聚焦关键领域核心任务的策略,把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高质量教育底线要求,在基础教育领域,以促进教育公平为目标,以推进基础教育学校建设为核心任务,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教育薄弱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的教育差距,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教育,从而推动基础教育的一体化和均衡化高质量发展。在职业教育领域,以促进产教融合为目标,以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核心任务,创新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高等教育领域,以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为目标,以“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为任务,推进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高等教育共同发展,加强高等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校资源有效流动,加快形成多元性、开放性、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建设内核与建设方法
为完成教育体系建设任务,要精准把握体系建设的实质内核和关键内容。由“教师、教材、教法”组成的“三教”,不仅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要素,也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微观组成内容。它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全过程,是活化教育的“生命线”,也是教育体系建设的“切入点”。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力量、第一资源和“核心资产”,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人才基础和人力资源保障。在思想素养上,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教师成为“四有”好老师。在专业素养上,要开展知识技能培训,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引导教师自主完善知识体系,自觉提升专业技能,引领教师成为新时代名师。
教材是教学应用的载体,是建设教育体系的智力要素,要把握不同阶段不同对象的教育需求,依据专业性、特色性、实用性、层次性、创新性的课程设置特点,开发出适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丰富多彩的课程教材资源。教法是教学的方法,是教师教学和教材内容实现的路径,要采用探究式、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把握建设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还要掌握科学的建设方法与路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质是调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全要素力量,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治理方法,促进教育的系统化体系化高质量发展。
因此,一方面,要建立全要素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相互协调和紧密合作,并采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模式,推进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从而形成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另一方面,要利用现代化教育治理方法,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由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协同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指引、发展规划、监督管理等引导功能,主动彰显学校的教学管理、课程开发、人才培育等主导功能。积极调动社会的监督评价、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辅助功能,在全要素主体力量共同努力下,以现代化治理手段和科学化决策路径,完成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科技助力与建设质量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教育数字化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创新路径。数字化应用方面,推动数字化技术在教育环境、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深度应用,有利于加快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促进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此外,有助于提高师生的数字化素养和信息化能力,使教师可以开展微课、慕课等数字化教学,使学生可以进行混合式、在线式等数字化学习,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均衡化和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建设方面,依托国家教育新基建,围绕人工智能、智能芯片、量子科技、脑科学等重点领域,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建设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教育资源平台、科研创新空间和人才培养基地。推动教育全要素、全业务、全领域、全流程、全过程、全场景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设高水平高规格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促进教育孕育高质量的科研教学成果。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高质量是教育体系建设的本质要求和特点表达。确保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建设,需要建立起能够衡量的质量标准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建设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教育行政部门要确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促进教育标准化有序化运行;学校要科学制定教师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标准、资源标准、毕业标准等,建立起完善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建设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要制定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的评价制度,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评价技术,采用多元化多样性评价手段,对学校教学、教师资质、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从而建立一个系统性、公平性、创新性的高质量评价体系。
建设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要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质量监管责任。完善质量保障政策,建立质量监管机制,强化质量监督管理,引导规范教学行为;要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管理职能,建立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要发挥家庭、社会力量的质量保障功能,建立社会化质量保障机制,切实推进我国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