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学术研究

深化三线建设研究 助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

 日期:2024-05-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重庆涪陵讯(记者 陆航)三线建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探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和宝贵遗产,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月22——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主办的“三线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三线建设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重庆涪陵召开。来自国内相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近百人,置身三线建设重点工程816厂旧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展开对三线建设理论与实践、工业遗产保护与价值开发、三线建设与城市化、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与交流,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重要学术支撑。重庆市涪陵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辉主持开幕式。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共同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816工程遗址国史教育基地揭牌仪式。

  

  开幕式现场 陆航/摄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西部地区工业化作出了极大贡献。涪陵是“三线建设”重镇,历时10余年的“三线建设”在涪陵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重庆市涪陵区委书记王志杰表示,西部地区是我国的战略大后方。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重庆视察,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提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六个坚持”重要要求,并赋予重庆新的时代使命和战略定位,为新征程上重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涪陵是“三线建设”重镇,“三线工程”夯实根基,“三线文化”底蕴厚重,“三线企业”续写荣光。涪陵将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持续从三线文化传承中汲取奋进力量,立足“六个好”发展基础和“六个大区”特色优势,努力发挥“四个作用”,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高地、产业科创高地为引领的“三高地三示范区”,全力打造现代化渝东新城主引擎和重庆主城都市区重要增长极,努力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中展现更大担当、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贺信中强调,国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创新宣传方式,加强教育引导,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此次研讨会,既是一次重要的纪念宣传三线建设决策60周年的大会,更是一次深入交流研讨、激荡思想火花的盛会。”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会长武力表示,三线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况,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工业、技术、物质和人才基础。深化三线建设研究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贺信精神,推动新中国史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共同以三线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让历史照进现实,用理论引领实践,以精神赓续文脉,不断深入推动三线建设伟大历程、光辉成就、宝贵经验的研究阐释,不断发掘三线建设对推动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价值,为新时代新征程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激发更强大的精神伟力。

  

  与会嘉宾共同为816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国史教育基地”揭牌 陆航/摄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重大战略决策,有效推动了全国工业迁移和核工业战略布局。中国核学会会长、中国核工业集团原党组书记、董事长王寿君表示, 816工程是我国核工业国防建设的缩影,也是三线建设不可抹去的记忆,充分彰显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中国核学会将立足全国大力发展核科技事业的良好契机,在促进核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开展核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开拓核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推动核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建设核科技工作者之家等方面,持续进行探索与创新,全力服务于核科技事业。

  西部地区是我国的战略大后方,当前,重庆正抢抓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建设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重庆市发改委原副主任马述林提出,新时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继承和发展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三线建设开局时擘画的蓝图,是优化我国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空间体系的关键举措,有利于尽快形成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有利于形成中国强大的战略后方。

  三线建设战略稳妥处理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的关系,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和人力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次重大尝试,不仅深刻改变了西部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而且长远影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陈东林看来,三线建设为国家工业化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三线建设在中西部地区建立了大批现代化工业交通企业和设施,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三线建设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国防战略后方,构筑了国防现代化基础;三线建设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现代化进步,促进了偏僻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朱佳木表示,今年5月是党中央作出集中力量进行三线建设重大决策60周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自1964年启动到1983年收尾的三线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探索,在新中国历史上树立了永垂不朽的丰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我们要结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和《爱国主义教育法》,进一步加强三线建设史的研究,为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服务,为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服务,为传承党的精神谱系服务,为保护和利用当代中国工业遗产服务,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老一代革命家和老一代建设者们为我们国家、我们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深入研究三线建设史,对于新形势下开展新型的三线建设,助力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让我们共同努力,向三线建设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中国史工作者的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