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国际秩序变革方向
日期:2024-03-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在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大国竞争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国际秩序面临深刻重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回答时代之问、应对世界之乱的中国方案,是国际秩序变革与重塑的正确指引。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系统总结了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得的历史成就和重要经验,深刻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体系和实践要求。会议明确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秩序观、价值观。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国际秩序变革,是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有力彰显。
当前国际秩序面临多重危机
今天的世界并不太平,不同领域和多维空间的风险交织叠加,各种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层出不穷,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不断加重。“四大赤字”背后凸显的是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面临的多重危机。这一秩序所内嵌的权力结构状态、利益分配模式和文化价值理念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需要,难以继续提供人类社会和平共处和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
第一,当前国际秩序滞后于力量对比变化。当前的国际秩序是西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主导建立的,并在冷战结束后进一步巩固强化。彼时,美国的实力独步天下,地位如日中天,国际上一呼百应、丛者如云。在其领导下,西方强化在联合国体系中的话语权,主导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推进以北约为核心的军事同盟体系转型,建立起盛极一时的霸权。时至今日,西方的实力地位出现明显下降,美国在国内因政治极化和社会分化出现严重内耗,对外则陷入多场地区冲突中难以自拔;欧盟和日本遭遇经济增长停滞、社会矛盾加剧、外部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发展现状和长期趋势同样不容乐观。
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则出现群体性崛起势头。据统计,“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过去20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过去4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全球占比从24%增至40%以上。”然而,这一变化并没有反映到国际秩序的变革之中,西方仍然牢牢占据着国际秩序的主导权,极力限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从而引发国际秩序的合法性危机。与此同时,自冷战结束以来,越来越多的非国家行为体凭借专业知识、技术优势和社交网络等在国际事务中日益活跃,推动着权力结构的扩散与扁平化,也使得传统国际秩序的不适应性进一步凸显。
第二,当前国际秩序加剧了世界对抗分裂。国际秩序的运行受到特定观念的支配和影响,西方奉行的是等级、零和的秩序观,迷信实力地位、追求绝对安全、以牺牲别国安全和利益维系自身霸权。特别是面对国际力量对比朝着不利于自身方向的发展,美国唯我独尊、打压异己的冲动有增无减,着力构建封闭性、排他性和进攻性的阵营圈子,加剧了世界的地缘对抗与政治分裂。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美国领导西方阵营对俄罗斯进行无差别制裁,并胁迫其他国家加入其制裁阵营。针对中国在科技上的崛起,美国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对华限制投资、无理断供,以“去风险”为名鼓动外资从中国加速撤离,极大扰乱中美之间乃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近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发表6G研发原则联合声明,英伟达、亚马逊、微软、三星等通信巨头成立“AI-RAN”联盟,旨在通过打造6G联盟在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限制中国既有优势、重塑技术和标准霸权,这势必带来移动通信领域的技术路线分裂,制造数字领域的鸿沟与分裂。
第三,当前国际秩序无法应对全球挑战。面对不断增多、相互交织的全球性挑战,当前国际秩序无法动员充分的力量资源加以应对,陷入集体行动困境。大国协调合作是推进全球治理的关键所在。然而,现实却是大国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权力政治正在取代相互合作,不仅无助于全球问题的解决,而且可能诱发新的地缘对抗和军事冲突。筹集高质量的公共产品是应对全球挑战的重要条件。然而,不少国家孤立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当道,既无能力也无意愿为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贡献力量。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奉行本国优先,从全球事务中不断回撤,非但拒绝提供公共产品以解决全球问题,相反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煽风拱火、趁机牟利,成为世界动荡不安的重要乱源。此外,联合国作为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重要机构经常被少数国家“劫持”,难以采取一致有力行动。譬如,面对新一轮巴以冲突带来的巨大灾难,联合国多次强烈呼吁立即停火并实施人道主义援助,但美国等个别西方国家一再投下否决票,致使冲突反复延宕。
中国方案推动国际秩序变革
化解当前国际秩序面临的多重危机,需要在底层逻辑上进行观念更新。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努力目标,致力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对西方主导的传统国际秩序的超越。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顺应时代潮流,推进世界多极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唯我独尊、赢者通吃的做法既不正义也无法持久。中国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所谓平等,就是要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既反对单一国家一超独霸的做法,又反对少数大国对国际事务的垄断,而是承认并尊重每个国家在国际秩序中的位置,并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决策推进全球治理进程。正如习近平主席强调的,“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所谓有序,就是要确保多极化进程总体稳定和具有建设性。多极化不应是争权夺利的权力政治、分化组合的阵营对抗、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而应该成为各国广泛对话、团结合作、实现共赢的历史进程。特别是作为关键力量的西方国家和新兴大国应该达成战略妥协,找到各方接受的利益均衡点,推动国际秩序更加反映力量对比变化,更加贴近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诉求。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倡真正多边主义,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探索正确的国际关系模式,历来是国际社会关切的重大问题。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形形色色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明确提出要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开创了21世纪国与国交往的新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路径和支撑。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就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重塑联合国的权威,恪守普遍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尊重各国主权、利益和尊严,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家间争端分歧;就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尊重各国合理安全关切,积极推动停火止战,共同守护世界和平;就要坚持合作共赢,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其他国家的发展,既充分保障各国平等发展的权利,又通过全面合作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繁荣;就要尊重文明多样性,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反对“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论调,共同绘制多彩绚丽、和而不同的文明图景。
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应对全球挑战。面对层出不穷、相互联动的全球挑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在这一背景下,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极端利己主义,都是根本行不通的。任何讹诈、封锁、极限施压的方式,都是根本行不通的。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国际社会只有通过团结协作和集体行动才能找到永续发展的出路。中国始终从命运相连、休戚与共的角度思考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始终以建设性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建设。从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份额和投票权改革到完善金砖合作机制、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从倡导建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到提供在气候、海洋、太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治理领域的具体方案,中国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步伐坚实而有力。
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做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合作应对全球挑战、促进国际公平正义中承担国际责任、展现大国担当。
(刘世强,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何衍林,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