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战略性人才 提振新质生产力
日期:2024-03-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今世界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国际科技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是拔尖创新人才竞争。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到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党中央人才工作和党的二十大确定的战略目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抓手,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谋划。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引擎,而人才是创新的源泉。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战略性人才是指在特定领域或行业内具有高度专业技能、深厚的行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以及卓越的领导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人才。这类人才通常能在关键时刻为组织或国家提供战略决策支持和方向引领,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教育是战略性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与人的成长紧密相连,与文明发展共生相伴,教育发展水平是区域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战略性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最难的人类活动之一,战略性人才培养特别需要高等教育助力,也需要大中小学一体化协同。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从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型,而战略性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要实现这一转型,就需要大量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战略性人才。
首先,教育强国赋能科技、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教育对于传承、创新人类文明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培养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的需要。战略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教育强国赋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教育是国之重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与世界创新高地和人才中心的兴起和转移息息相关,与大国的兴衰紧紧相连。高校要主动融入“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目标,政府部门要将区域人才中心建设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相结合,与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融合,与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相耦合,真正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系统设置各学段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大中小学一体化贯通式培养。对大中小学、本硕博各阶段分别从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思路出发设置课程和教学环节,构建系统联动的培养机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
其次,有序推进有组织科研战略再升级。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做强做大实体经济。集中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引进诺贝尔科学奖专家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未来产业科技园、国家EAD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推进高水平大学群建设,2025年之前推进重大平台建设,建设规模性产业高地,为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载体和平台。以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一流科技领军企业建设为依托,推进有组织科研,创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世界级科技平台,有组织对接产业布局,构建“科技规划”“产业规划”与“人才规划”的融合。
再次,以人才治理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没有人就没有发展,没有人就没有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本靠创新、靠人才。中国式现代化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才现代化优先于国家现代化。其中,战略性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是重中之重,关键中的关键。树立“人才不是工具,是目的”的“以人才为本”理念,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工具思维到价值思维的转变,二是从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转变,三是从封闭思维向开放思维转变,四是从求同思维向差异化思维转变。摒弃管制思维,通过制度建设激发战略性人才创造性、积极性,从而提升人才工作成效。各级行政组织亦应树立全心全意为战略性人才服务的思想,建立和完善为人才“松绑”的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体现创新成果价值的分配制度和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提升战略性人才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强化人才股权期权的激励。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治理制度,爱护、团结、激发并保障战略性人才,服务人才、赋能人才、成就人才,构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的深邃洞见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博大胸怀,必要的时候需要强化立法保护。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引育顶尖科创人才,储备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管理经验、国际科技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借脑研发、借智升级。
最后,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再升级。人才中心的转移与教育中心转移、文化中心转移相辅相成。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既要明确布局,又要“点”“阵”结合,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各级政府机构要抢抓机遇,统筹科技、教育和人才优势,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战略科技力量,成为全球创新要素汇聚地、世界科技前沿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为科技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致力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推动人才引育配置全球化,创建世界级科研中心。同时布局现代化教育体系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成就。
每一次科技重大发展与创新,每一次产业变革与生活方式转型,均影响乃至改变着教育。教育的转型升级也深刻影响着科技、产业变革。教育、科技、产业一体化发展越来越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从科技创新到科教融合,从产业变革到产教融合,科技资源、产业资源因地制宜地运用到教育中,可拓宽人才培养的视野,深化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提升人才培养的质效。发挥科技界和产业界力量,加快提升原创引领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产学研多向互动,构建紧密衔接的创新体系,产业影响专业,专业引领产业。产业与教育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整合,双向发力。通过共建重点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产业学院等模式,提供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具有强大的主体性,政府要充分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组织、协调、动员、整合创新力量的作用,打通政产学研用之间的堵点和政策壁垒,协同服务人才成长。在国家创新体系下将基础研究与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将学术研究与产业发展对接,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建立更加紧密的产学研联盟,确保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
总之,战略性人才对提振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战略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坚持党管人才,坚持“四个面向”,整合优势资源打造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队伍,高能级的载体平台,高含金量的政策举措,高匹配度的人才供给,高品质的人才生态,以更强烈担当、更务实举措和更过硬作风,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全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充分激发人才活力,让更多“千里马”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竞相奔腾。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