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学术研究

坚持“两个结合”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经济思想

 日期:2024-03-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把握,指明了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

  在绵延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积累的经济智慧与理性思辨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经济思想。中华优秀传统经济思想为中国古代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导,也为现代经济学的形成提供了先行思想要素。

  中国传统经济中,手工业以及商业主要有两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官营经济由政府直接管理,而民营经济则由私人经营。官营经济在关键行业和领域占主导地位,而民营经济则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占较大比重。官营手工业由于有着国家权力的支撑从而可以征调优秀的工匠,生产时可以不计成本,从而使得产品更加精美,同时也正是因为官营手工业的发达使得古代中国在冶金、制瓷、丝绸等领域领先世界。民营手工业引入了市场机制,更具有创新活力,因而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背景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这一传统的经济模式给与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只有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才能更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从中华文明宝库中汲取精华,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首先,坚持“两个结合”,全面辩证地整理传统经济思想。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丰富多样,源远流长。从先秦诸子百家的经济观点,儒家、道家、法家等对经济活动的看法,到唐宋时期的市场观念,以及明清时期的商业资本发展,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涵盖了经济活动的多个方面。全面整理传统经济思想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确保传统经济思想的阐释和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同时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客观分析传统经济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及其时代价值,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传统经济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同时结合现实国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经济理论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核心导向,确保经济理论与实践始终服务于人民福祉,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其次,批判性吸收西方经济学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本土化改造,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要加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理化研究、学术化阐释,梳理和总结标识性概念、范畴、表述,着力建构系统化、学理化的知识体系;同时,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再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经济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发挥中华优秀传统经济思想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滋养作用。我国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在农耕文明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灿烂的文化,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几千年集聚的知识和智慧,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源远流长、层次多元的中华优秀传统经济思想,涉及经济伦理思想、经济治理思想、财政思想、工商业经济思想、农业经济思想、金融思想、土地思想、对外贸易思想、人口思想、会计审计思想、国防经济思想、生态经济思想、消费思想、收入分配思想、价值与价格思想、经济统计思想等诸多种类,能够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供给丰富的知识要素。中华优秀传统经济思想的创新性元素和深邃智慧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蕴含着不同于西方的经济分析和逻辑体系,通过创造性转化能够对西方经济学形成思想突破和理论超越,有助于打破西方化等同于现代化的迷思,跳出以资本为中心、对外扩张、非此即彼、零和博弈的思维窠臼,为全球治理、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最后,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彰显中华优秀传统经济思想的世界意义。当前,国际局势动荡、地区冲突不断,大国关系面临各种变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遭遇严峻挑战。在这一形势下,国际人文交流有助于缔结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情感纽带,促进各国公众的互信,加深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加速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为此,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更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经济思想走向世界,为全球提供思想资源,要加强提炼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经济思想的世界意义,精准把握海外受众诉求,创新叙述方式,拓宽传播渠道,采用鲜活多样的视听形式,生动立体地呈现中国经济智慧,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两个结合”是对“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生动阐释与纵向深化,为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辟了重要路径,为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不竭动力。坚持“两个结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经济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可以为全球治理、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