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态环境构筑法治屏障
日期:2024-03-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容忽视的主题。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湖北省委会副主委、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郑军提出的多份议案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围绕相关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建立健全长江大保护工作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强调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地处长江中游,您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非常关注,请简要介绍下您对该领域的建议。
郑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沿江市县和有关部门一体推进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和岸线“四水一岸”保护修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长江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但与上级要求、形势需要和群众期盼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为此,我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推进区域协同立法,构筑法治屏障。为破解跨区域治理难题,沿江省市以法治建设为推动力,加强跨区域协同立法和联合执法力度。要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不断强化江地协作、区域协同、部门联动,变“九龙治水”为“握指成拳”,建立健全长江大保护工作体系,不断提升工作合力。
最高人民检察院深化行刑衔接,形成治理合力。加强行政主管部门和检法机关联系,定期召开“长江大保护司法联动会议”,完善打击长江水域违法犯罪的法律法规,推动案件办理的证据标准统一、案件管辖无缝衔接等工作,针对疑难问题共商共议,统一法律适用和裁判尺度,规范生态修复费用的标准与管理,保障生态修复费用执行到位,全面加强和创新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深入推进长江、汉江、清江流域环境保护司法协作,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国家数据局打造数字技术平台,提升治理效能。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综合运用在长江流域协同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强化水域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涉江风险隐患智能预警设施建设。提升网格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构建智慧检测、预警和管理平台,促进信息共享与集成,为长江流域跨区域生态综合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法治化和标准化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网: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的重大举措。针对自然保护地建设面临的法律法规滞后问题,请谈谈您的建议。
郑军: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
当前,第一批国家公园已正式设立、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正在持续推进,国家级自然公园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也已出台,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针对自然保护地建设还面临着法律法规滞后、标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我建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尽快出台《自然保护地法》作为自然保护地的综合法律,明确各级各部门事权、管理体制、管控制度、监管制度等,厘清自然保护地内及其周边居民的权利与义务、为各类保护地分级分类管控、规划编制、执法监管提供依据。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尽快修订完成《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切实解决现行条例办法与机构改革后职能职责、管控要求、执法监管等不相适应的问题,以适应当前发展政策与形势。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完善自然保护地标准体系建设,出台基本术语、分类等基础通用性标准作为国家标准、针对监测、建设、规划、信息化等方面出台相应标准,并对原有自然保护地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相应的修订。
本网记者明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