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阐释好党的创新理论 满足基层干部群众理论需求
日期:2024-03-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党的创新理论来源于实践、经过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形势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任务。就如何宣传好、阐释好党的创新理论,围绕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黄学龙。
中国社会科学网:为阐释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开展了哪些活动?
黄学龙:2023年以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坚持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首要政治任务,努力探索将理论宣传融入日常、用在经常的创新路径,以巩固扩大主流思想舆论职能职责,守牢意识形态安全底线。
首先,推动党务业务融合发展,成立青年理论宣讲志愿者联盟,解决宣讲主体问题。我院党组针对我院科研人员高学历、年轻化、专业化特点,发起成立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青年理论宣讲志愿者联盟,以“讲道理”人才工坊的形式,采取“量身定制”的方式,开展媒介素养系列培训,通过录制各类理论宣传节目的实战训练,不断提升青年科研人员的媒体表达力,在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同时,推动党建科研有机融合,让党建也成为实实在在的科研生产力。2023年,我院中青年骨干参与重大调研活动46人次,宣讲29人次,接受中央和省级媒体采访33人次,参加学术交流16人次。
其次,学者记者融合发力,跨界出圈多渠道探索理论宣传新路径,解决宣讲渠道的问题。一是回应社会关切,与湖北之声联合推出“热点里的价值观”。目前,《热点里的价值观》已播出149期,其中学习强国转载64期,网络收听量破千万。二是推动双创融合,与湖北发布联合推出“文物中的楚文化”。已制作“筚路蓝缕”“大象无形”“一鸣惊人”三集,全网播放量超过6000万;推出《问答荆楚文化》54期,发布涉15个“荆楚文化外译词条”。三是服务主题教育,与党员生活联合推出“支书达理”。目前,“支书达理”第一季共6期全媒体产品已全部制作推出,通过党员生活、学习强国湖北频道、湖北日报App、湖北文明网,以及各地市州、县市区官网等全平台矩阵式传播,同时配套长视频、短视频、海报、专题报道等产品,形成二次传播,全平台传播量超4000万。
此外,线上线下融入日常,常态化走进基层一线,解决宣讲方式的问题。一方面,院党组秉持“以学为基、以用立业、问题导向、创新求实”的智库建设核心价值理念,广泛开展社科工作者志愿回乡宣讲、传统文化进社区进学校、《习近平著作选读》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组织青年理论宣讲志愿者深入乡村振兴联系点、对口联系社区等开展主题教育回乡宣讲,深入各村(居)、中小学等开展专题辅导、“订单式”和“唠嗑式”宣讲、哲学小课堂等。另一方面,积极践行“四下基层”工作理念,2023年咨政建言亮点纷呈:内刊《要文摘报》刊发47期,已获省领导批示27期44次;被省委、省政府内刊转发2期,其中1期报国办,综合批转率为57.44%;《决策咨询快报》刊发53期,已获省领导批示32期40次;被省委、省政府内刊转发2期,综合批转率为60.37%;《中三角瞭望》刊发8期,已获省领导批示2期,被省政府内刊综合采用并上报国办;决策咨询信息获中央领导重要批示。
中国社会科学网:贵院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相关活动主要有哪些特点?
黄学龙:首先,宣传主体年轻化。院党组始终把服务青年人成长成才作为最大民生。院青年人员通过参与“讲道理”人才工坊和青年理论宣讲志愿者联盟线下交流、主题团建、志愿服务等相关活动,打破了原有的以处所为单位开展支部活动的限制,常态化开展专题研讨、作品点评、互动参与、成果共晒等,搭建起了共同交流讨论的平台,形成“实践——培训——交流——实践”的人才成长闭环。目前,已经形成一支以中青年科研人员为主的理论宣传队伍,“讲道理”人才库已在省直和央媒中形成较好口碑,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写手、讲手、辩手。
其次,合作破圈实现“双向奔赴”。主流媒体在价值取向和舆论引导上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同时湖北社科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四者”的殷殷嘱托,媒体需要社科专家,而社科专家需要表达平台和专业培训,双方合作是主流媒体和社科专家的“双向奔赴”。
此外,扎根群众实现行稳致远。我院在已有“社科工作者回乡宣讲志愿服务”“村村讲村村响”等成功经验基础上,引导社科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广泛调查研究,积极发挥智库功能,在服务基层群众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社会科学网:未来,为提升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效果,请结合实践谈谈您的建议。
黄学龙:首先,要发挥同辈影响力作用,让青年人影响青年人。要敢于依靠青年、放手发动青年、有效组织青年,树立青年人成长成才是最大民生的导向,通过专业培训、政治历练、亲身参与,让党的创新理论首先在广大青年头脑中扎根,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让有表达意愿的青年党员、教师、干部乃至大学生都可以成为理论宣传的主体和生力军。
其次,要坚持需求导向,用丰富的产品样态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通过热点辨析,既旗帜鲜明输出观点,表达价值取向,又讲清其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引导主流价值舆论,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阐释深刻的政治命题和哲学命题,通过表述方式的创新使经验总结变得亲和有趣。通过楚文化进基层,以面向国际、时尚鲜活的形式传播荆楚文化,讲好荆楚文化故事,让流淌在荆楚大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更好走向世界。通过创新党课形式,放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功能,打破基层理论宣讲的现实和渠道壁垒,让党课言之有物、触手可及,可知、可感、可信,满足基层干部群众的理论需求。
此外,既要“大而美”也要“小而精”,突出便捷性要求。打破凡是理论宣传宣讲必须“正襟危坐”“宏大叙事”的窠臼,基层理论宣传要以微视频、微党课、微宣讲等灵活便捷的形式,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以小故事描绘新时代,进一步增强理论宣讲的代入感和感染力。田间地头、村舍院落、生产现场都可以作为宣传党的理论、政策和声音的生动背景,亲历故事和身边典型都可以成为宣讲的重要内容,让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接地气增底气。
记者 明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