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复兴视域下的教育家精神
日期:2024-03-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工作者群体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精神品质和人格力量。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既赓续了古代师道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凝聚了近代以来教育工作者致力于民族复兴的时代品格,是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踔厉奋发的不竭动力。现代意义的教育家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中逐渐形成的。回溯近代以来教育家精神的形成过程,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有利于增强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自觉意识。
一、教育家精神滥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出于“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救亡图存”的现实目的,洋务派和维新派先后举办新式学堂,希冀“教育救国”,以教育“扶大厦之将倾”。20世纪初期,少数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猛烈抨击封建传统学说,倡导民主和科学,发起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扭转北京大学颓败局面,蔡元培聘请陈独秀、李大钊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到校任教,此举使学校面貌为之一振。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他不仅积极革新北大教学积弊,而且还大力宣扬进步思想,号召青年学生改造中国。李大钊在北大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开设《唯物史观》等课程,成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他还利用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的便利,团结进步青年,指导他们先后走上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追忆李大钊时说道,“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了一个马列主义者。他是我真正的老师,没有他的指点和教导,我今天还不知道在哪里呢!”【1】“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等教育工作者的生动写照,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及“求达于真理”的教育风范。
伟大建党精神滋养教育家精神,使革命事业与教育事业紧密结合起来。1921年,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在长沙创办湖南自修大学,在创立宣言中毛泽东提出“创造新学校,施行新教育”。湖南自修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改造旧教育的一次具体实践,有力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促进了湖南革命运动。19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主导创办上海大学,瞿秋白、恽代英等“红色教授”在此宣讲马列主义,使学校在中国革命史和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篇章。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先后创建35所干部院校,培训了4万余名投身抗日洪流的知识青年。尽管办学条件艰苦,但广大教育工作者发扬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创造了革命根据地教育奇迹。毛泽东高度评价陕北公学,“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徐特立、吴玉章等教育工作者坚决贯彻党的文教政策,大胆探索办学治校模式,以笃定的信念、坚定的意志从事教育工作,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们求实创新,潜心治教,建立了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教育氛围。毛泽东赞誉吴玉章等教育工作者,“这些老同志不但不欺负青年,而且非常热心地帮助青年,他们的行为足为青年模范,所以青年都十分热爱他们。”【2】
二、教育家精神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质匮乏,生活艰苦,但广大教育工作者却精神焕发,斗志昂扬,他们坚守教育报国初心,勇担立德树人使命。欣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华罗庚毫不犹豫地放弃美国教职,并致信留美学生,“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3】华罗庚等一批旅居海外的爱国学子克服重重阻碍,先后投入祖国怀抱,将自己奉献给新中国教育事业。在1950年代的院系调整中,广大教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服从组织安排,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据统计,全国四分之三的理工科教师调离本校,综合性大学的师资也作了大规模调整。1956年,交大师生义无反顾地迁往西安,投身大西北建设,铸就坚毅厚重的西迁精神,尽显大学教师爱国奋斗的鲜明品格。时任交大校长彭康坦言,“办好大学靠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教师队伍。”西迁之前,交大教授中没有党员,到了1959年,三分之一的教授成为了坚定的布尔什维克。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14位西迁老教授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与保证。中国人民大学早期创始人成仿吾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指出这是新型大学的特点。在人大工作期间,他重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率先构建政治理论课体系;调任东北师范大学之后,他倡导组建了四个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直属教研室,并亲自兼任“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主任。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高层次人才,时任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提出,要把学校打造成“红色工程师”的摇篮。为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短缺,蒋南翔提议,挑选学习成绩优秀、政治觉悟较高的党团员担任辅导员,“半脱产”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蒋南翔要求,干部和老师要学会“两个肩膀挑担子”,同时担负起政治和业务两方面的责任。蒋南翔推动建立的政治辅导员制度,不仅为清华大学打造了一支又红又专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而且为全国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树立了典范。这一代教育工作者赤诚报国、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不计名利、敬业乐教的朴实品质,进一步丰富了教育家精神的内涵,锻造了中国教育工作者的优良作风。
三、教育家精神勃兴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0年代后期,知识和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党和国家重视,广大教育工作者备受鼓舞,勇担使命。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人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同意设立教师节,以此弘扬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4】,随着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科教兴国”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广大教育工作者打破思想禁锢,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不断开拓教育事业新局面。1979年,苏步青、李国豪、刘佛年、邓旭初等知名校长在《人民日报》发文,呼吁给高等学校一点自主权,引发教育改革热潮。华中工学院院长朱九思洞察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大胆突破苏联高教模式,提出“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前面”的论断,率先在工科院校举办理科、文科等专业,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推动学院向综合研究型大学转型。在朱九思带领下,全院教师发扬“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精神,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学校也被誉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改革开放时期,教育工作者解放思想、积极进取的态度,为教育家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广大教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他们率先垂范,指引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人民教育家于漪一辈子躬耕教坛,始终对教育抱着一颗谦逊而虔敬的心,坦言自己“一辈子在学做教师”。于漪认为课堂教学质量会影响学生生命成长质量,因此,她定下“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的授课规矩。一位青年教师观摩于漪3000多节课,发现她的课堂从无重复讲授。于漪批评“见分不见人”的教育观,强调“育人”是大目标,“教书”要为“育人”服务。她坚决反对“语文课就是基础工具课”的错误教学观,坚持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于漪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作出了突出贡献。时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深感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匮乏,为此他率先倡导和大力推行文化素质教育。他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 【5】杨叔子疾呼,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教育要“以文化人”,自觉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面对科学与人文的冲突,杨叔子认为,科技和人文同源共生,当代大学生要实现科学和人文的交融,才能全面提高素质。杨叔子以他的远见卓识和道德风范,成为了师生心中“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文理兼修的大先生”。
四、教育家精神定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新时代,党中央作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将教师视作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与持续奋斗,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格局性变化,目前已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水平位居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教育事业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离不开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一批彰显时代精神的优秀教师先后涌现出来。战略科学家黄大年舍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国,投身教学科研一线,做出了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他讲过一句感人至深的话,“什么职务都不要,就想为祖国做些事。”黄大年说自己最重要的身份是教师,每位学生都是一块璞玉,只要因材施教都能雕琢成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常年扎根扶贫一线,从事山区开发与农业技术推广,将“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紧密结合起来。他教农民学科技,帮农民搞产业,为农民打品牌,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成为新时代知识分子的楷模。复旦大学教授钟扬,学术援藏16年,填补了多项西藏高等教育空白,探索了一种高端人才培养的援藏新模式。钟扬一生钻研种子,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宝贵种子,用心浇灌就会开出希望之花,他潜心育人、甘于奉献的品格成为雪域高原的精神坐标。张玉滚、陈立群、张桂梅等时代楷模是新时代教师群体的杰出代表,他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立志用教育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展现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仁爱之心。
教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师的关键作用,对新时代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201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慰问全国广大教师,他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勉励广大师生做“四有好老师”。2016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希望广大教师当好“四个引路人”。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明确指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要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系统阐述教育家精神的基本特质,号召广大教育工作者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回望百年复兴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这是我国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精神密钥,是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注释:
【1】 李银桥、韩桂馨:《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页。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1页。
【3】《中外名人传记》编委会:《中外名人传记·华罗庚》,黄山书社2022年版,第97页。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5】 许锋华:《科学人文总相宜:杨叔子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年版,第286页。
【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民族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编号:2021204)研究成果】
(张征,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分中心研究员;海城璐,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