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学术研究

推动新时代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3-12-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明海英)12月16日,湖北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研讨会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行。

  扎实推进大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创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黄晓玫介绍了学校的历史及其发展。她表示,经过不懈努力,马院和马学科的建设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近年来,学校积极推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走深走实,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充分结合,加强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努力形成品牌和示范效应。黄晓玫强调,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党和国家培养政治可靠、本领过硬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学校需要回答的时代命题。讲好大思政课,提升大思政课教学质量是发挥铸魂育人功能的关键所在。新征程上,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更加有力、更为有效地推进以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更加扎实推进大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创新,构建大思政课新格局,推动新时代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喻立平表示,思政课教师在讲台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辈子。他勉励各位思政课教学者,谨遵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办好思政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下来看,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汪再奇主持开幕式。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贯通衔接

  “青年在哪里?青年在做什么?青年的关注点是什么?要善用新媒体,注重发挥思政课对青年的价值引领作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世锋表示,课堂上的学生来自不同学科,要联合各个专业的教师一起建设大思政课,打造专业、精彩的思政课。他建议,增强思政课的历史维度,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关内容融入到思政课中;将新时代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建设发展中的成功案例引入到思政课教学中,以丰富的细节深化思政课的内容讲授。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沈昊驹建议,建立一支教学与学工相结合的有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设立教师田野调查基金和学生社会实践基金,配备专项社会实践教学经费;建立稳定的覆盖城乡的校外教学基地,采用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理念,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万美容以《“大思政课”从何而来、因何而兴?——认识“大思政课”的一个视角》为主题作报告。他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梳理了“大思政课”的提出及其来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雷江梅表示,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本质特征、最大优势,是推动制度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文沛介绍,学院依托阮一帆院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思政课专项“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研究”,从“融什么、如何融、贯通开课”三个方面,对如何把“建党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开展集体备课。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学共研、互学互鉴,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贯通衔接,提高育人质量。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梁伟军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强介绍了“亲身经历、亲自感悟、亲手提炼、亲切讲授、亲力奉献”的“五亲模式”大思政课教学资源(案例)基本情况、突出特点,分析了案例的不足之处,总结和凝练了“五亲模式”大思政课教学资源(案例)工作的改进思路。

  为切实提升实践教学的育人效应,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熊友华表示,思政课教学需要多元主体协同推进,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充分结合,通过交叉融合,打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合拳”,通过强化协同以体现大时代、大视野、大格局。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黎海波表示,数字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为高校大思政课发展提供技术驱动的同时,也潜藏着张力失度、关系失和、数据失范和算法失当等一系列风险隐患。应注重扬数字技术之“善”,抑数字技术之“恶”,防数字技术之“险”。

  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大思政课”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文波表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新时代“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彰显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的鲜明特征。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孝红介绍,通过多年探索与实践,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逐步搭建了“人生发展设计工作室”“天问讲坛”“幸福工作坊”等平台,构建更加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体系。其中,“人生发展设计工作室”以“矫正道德行为、缓解心灵冲突、优化人生目标、塑造健康人生”为宗旨,采用值班咨询、预约咨询和网络互动等方式,为学生答疑解惑。

  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姜学勤介绍了学院坚持“四讲”“四用”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道理的主要措施。其中,“四讲”指,邀请地方政府领导和学校领导讲思政课;邀请校外人民英雄、劳模、专家讲思政课;邀请校内专家、老师讲思政课;让学生讲思政课学习心得。“四用”指用好课堂主阵地、主渠道育人;用好校内开学第一课、最后一课等第二课堂育人;用好校内实践基地育人;用好校外实践基地育人。

  武汉纺织大学依托纺织、服装、艺术学科专业优势,把美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在教学内容、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探索。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肖述剑分享了他们结合学校特色优势资源,构建美育育人体系方面的思考、探索以及未来规划。

  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曹胜亮介绍,为保证课程内容质量,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学校组建了一个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领衔、各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作为成员参与的课程顾问团队,并集中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校内外相关院系优质师资力量,搭建了一个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学识的教学团队,还配备了由一位课程导师和三位研究生组成的一个日常课程管理团队。

  “两个结合”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本质和实践本质,为学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有力的理论支撑。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沫表示,“大思政课”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结合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讲深、讲透、讲活。

  伟大的时代与伟大的理论总是相伴相生。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海涛表示,在实际工作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作为贯穿“大思政课”建设全过程的主线和灵魂,贯彻落实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引导学生在不断感悟理论力量、增强思想认同的牢固基础上,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何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华倩表示,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结合,以点带面、分层分类,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协同合作,注重资源整合,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切实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有效性,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

  湖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侣萍表示,要在坚持用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同时,拓展“三全育人”工作内涵,发动涵盖全社会的“全员”力量、实施涵盖日常思政的“全程”育人、实现涵盖社会大课堂的“全课堂”覆盖。她说,这一新理念展现着新时代高校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路径的重大转变。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厚权介绍,学院为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将“延安精神”“科学家精神”等伟大精神,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以及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等引入课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积极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组织课堂实践。还采用朋辈教育方式,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教师授课竞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阮一帆在会议总结中表示,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深入研讨,来自湖北省内的19位马院院长从理论和实践的不同视角切入,深入研讨了多主体协同、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思政课专业化建设等的具体路径、举措,分享了各个学校在挖掘地域资源、校本资源丰富思政课教学等方面的探索以及取得的成就。

  会议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逸夫博物馆)、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学生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