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三化:一流应用型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探索
日期:2023-11-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近年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因应社会经济政策调整变化,围绕学校一流应用型高校发展定位,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办学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区域艺术文化工作大局,瞄准闽台艺术文化数字转型契机,针对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滞后、目标定位不清、教学资源分散、培养模式单一、产教融合不深等问题,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全面推动以“工匠精神”为核心,艺术化、数字化、卓越化为关键能力的“一核三化”式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效。
坚持成果导向,系统优化“一核三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成果导向即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理念,其前提是明确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成果,即毕业生素质能力要求,继而根据学习成果反向设计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资源投放策略等,推动专业办学模式、教学模式、资源模式、管理模式、评价模式等全面改革。在成果导向的引领推动下,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艺术类专业着力“三个优化”,不断强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顶层设计。
一是着力优化专业办学方位。根据学校一流应用型高校发展定位,学院广泛开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办学特色的大调研、大讨论,充分考虑政府、学校和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方对专业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与期望,形成了艺术类人才培养共识,即立足福建数字经济发展,紧扣闽台文化创意产业特色,着力培养以“工匠精神”为核心,艺术化、数字化、卓越化为关键能力的“一核三化”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增强学院与地方艺术产业领域的互动力,激发专业改革发展的创新力,全面提升人才服务社会发展的贡献力。
二是着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产出导向为主线系统推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依据艺术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艺术领域行业、数字化能力标准等,将“一核三化”作为核心能力植入8个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全过程,全面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目标,细化毕业要求指标点,力争易观测、可衡量。优化升级课程目标及内容,加大应用型能力课程学分比例,巩固课堂育人阵地,拓宽育人渠道,提高学业修读的灵活性,推动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方案各要素间的关联性和支撑度。
三是着力优化专业成长成才路径。基于成果导向绘制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图,改革传统资源投放模式,精准引育了一批具备“一核三化”专业知识与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搭建起高位支撑“一核三化”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养成集成的创新平台,推动基于“一核三化”考核为主线的管理模式改革,促使人才培养由粗放式向精细化、外延式向内涵式全方位转变,实现专业管理者“管得明白”,教师“教得明白”,学生“学得明白”,形成特色鲜明的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新范式。
聚焦内涵质量,全面深化“一核三化”育人模式改革。
内涵质量是人才培养的生命线,是衡量专业办学成效的根本标尺。推动艺术类专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要切实把提高人才培养的内涵质量摆在最突出的位置,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艺术类创新人才的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办学质效。
一是强化育人平台建设。一方面,打破壁垒,建设校内协同育人大平台。围绕“一核三化”,打破学院、学科、专业、教师等资源壁垒,整合艺术与设计学院、大数据学院、智能建造学院等学院资源,畅通艺术实践中心、数字媒体交互设计实验中心、大数据与信息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渠道,以艺术与设计学院为主体培养艺术能力,以大数据学院、智能建造学院为两翼培养数字化能力。另一方面,多元聚合,发展校外协同育人大平台。与晋江市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福州天盟数码有限公司、数字技术类公司等校外10余家政地行企平台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建设“数—艺—技—创—商”集成创新平台,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共制、课程共授、能力共育等合作,实现专业间及校外资源优势互补、管理协同,有效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二是优化完善课程体系。瞄准“一核”能力养成,深入推进“卓越匠心”培育工程。完善“三业匠品”(敬业、专业、乐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构建“三美匠术”(数字美、艺术美、职业美)匠心传承课程思政群,搭建“三心匠台”(数字心、艺术心、卓越心)匠心大平台,开展“四进”(企业标准进教材、职业要素进课堂、卓越品质进项目、工匠大师进专业)匠心活动,形成以“三三三四”一体沉浸式、立体化匠心精神育人体系,建立厚植工匠文化、传承工匠精神的长效机制,推动学生匠心精神内外兼修、全方位发展,实现人才培养从“工具人”到“职业人”的转变。锚定“三化”能力培育,构建“卓艺匠课”知识体系。围绕数字化、艺术化、卓越化核心能力,将数字技术、中国时尚、创新创意创业融入课程体系,打造数字媒体技术(3dsmax)、3D打印造型等技术课程为主体的数字文化创意课程池,宋代点茶、文物绘图基础等为主体的非遗文化创意课程池,平面金缮修复技艺、古陶瓷修复技艺为主体的卓越艺术课程池。同时,设置“三创”特色课程池,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及自身基础从每个课程模块中自主修读至少2个学分,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构建“基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互选、行业特色”模块化螺旋上升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能力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
三是创新人才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灌输式、理论式教法,推进“学、训、用、研、创”五步教学法改革。第一步,注重以学筑基,连接前沿“学”。连接教育和行业前沿,开发数字化校本特色课件、优秀作品资源库、素材案例1200余份,与30余家行业企业共建课程25门、教学案例库70个。第二步,注重以训强能,连接科创“训”。提高实践课程学时比例至54%,建设生产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7个,共建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实训实习中心4个,构建“大创项目—科创竞赛—导师课题”赛训学结合的“双创”链条,学生参赛参训率达94%。第三步,注重以用固学,连接产教“用”。运用数字建模技术,实现“作业—作品—产品”进阶提升。第四步,注重以研哺教,连接服务“研”。对接地方非物质文化传承需求,师生共同开展建盏、兔毫釉、玳瑁等唐宋元明清非物质文化项目修复研究,与台湾成功大学等10所院校联报古陶瓷艺术修复等教研项目20余项,开展乡村景观改造设计项目研发。第五步,注重以创赋能,连接市场“创”。搭建“互联网+”创客空间7个,培育私人订制工作室9间,建设“创客”团队13支,构筑“课堂+店堂+网商”三合一的成果孵化平台。此外,根据社会需求,组建民间器物数字修复班、工艺器漆数字创意设计班、地方传统服饰数字设计班3个卓越非遗数字工匠班,实施“教师+业师”“教师+匠师”“教师+大师”双导师制,采取小班化教学、精英式培养,通过“传帮带”学习机制,引入企业真实项目50余项,实现“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进阶培养。
强化质量保障,积极营造“一核三化”质量文化氛围。
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是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的必经之路。随着艺术类专业办学层次和水平的不断提升,巩固强化专业质量文化成为学院打通一流艺术类人才培养质量“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
一是建立健全质量保障机制。聚焦福建数字文化创意、非遗文化、闽台文创等领域,制定《面向产出导向的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管理办法》,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研制出台课程质量标准,建立课程评价实施方案,推动资源投放由粗放向精准转向,制定学生素质能力达成度评价机制,推进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全方位打造艺术类专业一流质量文化。二是构建多元参与的过程监测机制。采用定性与定量、内外部结合的评价方式,研制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课程思政四类达成评价表,建立问卷调查、座谈访谈、定期研讨机制,定期邀请师生、教学督导、用人单位、家长等参与评价,形成达成度评价报告,全面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三是建立持续改进为主的质量反馈机制。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等外部信息评价反馈机制,定期采集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建立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和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结果和外部评价机制,常态化跟踪学生发展状况,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并作为培养目标修订重要依据。
通过资源整合、方向锤炼、教法学法创新、育人平台升级、评价机制改革等,学校艺术类专业勇闯数字经济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人区”,蹚出“艺技”融合发展“深水区”,迈进社会服务“创新区”,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改革成果。获批6门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课程,编著7本(部)教材和专著,培养输送了100余名的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复工匠,累计帮助福建、北京、江苏等地博物馆、拍卖行、民间收藏家等修复古瓷器等珍品器物4300余件,创作并销售文创产品6400余件,50多名学生先后成长为领域内著名文物修复师,在社会引发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国教育报、中国日报社、光明网等30多家权威媒体杂志争相报道,“一核三化”卓越艺术工匠培养的“福外模式”成为学校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张靓丽名片。
(本文系福建省创新战略研究计划项目“海峡两岸绿色建筑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2023R0079)阶段性成果)
(执笔人:高云 郑则凌,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