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多语种报道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日期:2023-11-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全媒体是以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依托,信息技术的普及为助力,各类新旧媒介借助文字、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种表现手段深度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传播运营模式。它使传播领域的外延不断扩大,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挑战。应用层面上,全媒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媒体形式集合,而是一个不断进化的系统,尤其是随着5G网络的成熟应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越来越多的传播形态加入其中,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着全媒体的内涵。
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越来越密切,传媒工作者需要具备跨越语言、文化和国界的能力,才能为国际传播作出贡献。全媒体多语种报道团的成立,可以弥补传媒行业在此方面的不足,为传媒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提供更好的机会和平台。大学生作为接受新事物最为迅速的群体之一,近年来迅速成为新型媒体传播形式的主要受众和参与者。各类长短视频平台、社交网络营造的虚拟空间,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高校宣传工作主要还是依托校报、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途径。高校宣传工作是思政工作、党建工作、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学校宣传人才培养成效,提升办学声誉的主要途径。在媒体融合大环境下要做好宣传工作,就必须顺应媒体融合的新态势,抓住新媒体受众积累较为迅速,传播潜力大的特点,结合传统媒体宣传工作的积淀,尝试全媒体报道新形式。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抓住全媒体宣传发展的新机遇,发挥外语专业布点多的优势,依托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教学资源,成立全媒体多语种报道团,将校情宣传、人才培养、区域文化传播融为一体,创新整合了传播渠道。
成立全媒体多语种报道团的重要意义
一是更好地承担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由于新型传播渠道的便利性,青年大学生群体在面对各类信息时容易陷入复杂的思考和理解,同时也容易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舆情监控难度大。高校作为重要的教育机构和文化载体,利用全媒体途径做好宣传工作,精心设计宣传形式,加强对师生的教育和引导,加强对正确价值观念的传递,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扬,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和自尊自信,树立师生的崇高人格和良好品质,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价值。及时掌握和分析校园舆论热点,避免出现舆论旋涡和社会不良影响,通过对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发现可能存在的危机和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力避免校园内发生不良事件,确保师生的安全和健康。肩负着立德树人使命的高校,积极适应媒体融合的发展新态势,通过全媒体途径做好宣传工作,引导师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是进一步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充分体现学校的“外+”人才培养成效。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主动适应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新形势,深入推进“特色兴校”发展战略,将“外+”作为自己的特色品牌,在人才培养中大力融入“外+”元素。全媒体多语种报道团是学校“外+”特色的一个良好展示窗口。通过全媒体途径,学校可以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和互动,推动学校和学生的国际化与多元化发展。报道团的开展不仅可以展示学生优秀的外语表达、采访和编辑能力,同时还能够展示学校在“外+”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和特色。学生通过“外+”学习,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创新应用的能力,这也是学校“外+”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通过全媒体多语种报道团的开展,学校还能够达到引领学生学习、进步的目的。学生制作内容的质量和水平能够实现闭环、不断提高。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提高的空间,还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自身的能力和视野,推动学生更好地与国际市场接轨,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通过全媒体途径展示“外+”人才培养特色,既能够促进学校与国际市场的交流和合作,又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进一步推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为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是多思路助力区域文化推广,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扩大全媒体多语种报道团的服务边界,走出校园,携手地方职能部门,通过采访报道、网上直播、视音频制作等方式,将区域文化展示给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开拓了新的宣传渠道,可以协调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传媒的优势,推进不同地域、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不断丰富区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的软实力。提供咨询服务和推动区域文化金字塔的搭建,帮助乡村振兴规划区域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包括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发展,提高区域文化经济的贡献率。将多语言新渠道传播思路用于推广家乡文化、推广“福”文化,丰富区域文化展示方式、开展跨文化交流、加强区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助力乡村振兴和文化产业发展。
四是新表达参与国际传播新范式,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新时代的中国,正在不断书写着和世界交融发展的新篇章,国际传播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话题,同时全媒体多语种报道团采用新表达方式,也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范式和机遇。作为最具备活力的大学生群体,通过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学习成果,利用多种语言、多种媒体形式,把中国的故事输送到世界各地。通过在国际舞台上发布各种形式的内容,比如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能够快速、全面地传递中国的文化信息,也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制作多语种的宣传内容,利用新媒体宣传的便捷性,传播福建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并爱上福建,爱上“福”文化,以新的表述方式,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为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认知度和美誉度,推动中国的文化外交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国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全媒体多语种报道团的发展路径
首先,融合宣传新渠道,整合构建媒体矩阵。在新媒体平台上建立宣传渠道,是高校宣传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建立多元媒体平台的传播矩阵,可以更好地整合和利用学校宣传资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报道团要打破传播渠道之间的界限,建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协同观念,形成信息资源整合的统一平台。学校电视台、广播台、电子屏、宣传栏等传统媒体需要与学校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形成联动,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报道团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的灵活性、传播节点的多样性和扩散速度等优势,开展宣传裂变,实现国际传播。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校友网络和访学师生资源,增强外部的宣传效果,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学校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建立新媒体平台的宣传渠道,对于高校的宣传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高校需要运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加强整合和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传递学校的优秀形象和学科特色,提高师生和社会各界对于学校的关注度与认知度。
其次,培育宣传新品牌,挖掘校园精品特色。高校宣传应该立足实际,不断挖掘高校自身特色,打磨宣传内容,将学校的人才培养亮点、教学科研成果、国际交流成效进行有效凝练整合,培育特色精品品牌。一是要在报道中融入学校发展历程、典型地标建筑、知名校友等独特资源,激发师生爱校荣校的共鸣,提升校内凝聚力,增加外界对学校的认可。二是要以人为本,利用媒体矩阵宣传优秀教师、杰出学生,也可以重点推出若干报道团一线成员,增加报道团影响力,以榜样带动校园正向价值观的建立。三是要与当地旅游、乡村振兴相关主管部门保持联动,利用报道团多语种、全媒体的新定位,宣传报道学校所在地的民俗特色、文化景区,让报道团“走出去”,服务地方,在区域发展中发挥实际作用。四是从技术层面整合出发,充分学习运用新传播内容的制作,结合各宣传平台对上架内容的具体形式和要求,不断提升图片、文字、视频等宣传内容的制作水平。五是要促成学校全媒体矩阵与校外媒体之间的传播联动,从而为学校的宣传注入更大活力,让学校与社会信息传播更加立体、更加便捷。
最后,升级传播新设备,打造精干宣传团队。打造全媒体宣传渠道的前提是拥有能够制作适合各类宣传内容的设备和人才。许多高校媒体宣传受限于基础设施无法及时更新,拍摄工具、后期电脑陈旧老化,无法制作出符合要求的传播内容。即使更新了设备,缺乏熟悉短视频制作、文字内容打造的人才团队,团队媒体工作专业技能不足,也影响了制作内容和观众体验。
因此,要做好全媒体多语种报道团建设,一是要增加设施投入,包括办公地点、专业设备、拍摄采风经费,在杜绝资金浪费的前提下,将宣传成效与经费投入做好挂钩,现在的新媒体平台也是能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平台,具备高质量内容制作能力的平台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甚至能自行产生造血功能,不需要学校的单方面投入。因此,有必要厘清报道团的投入机制、创收分配机制和人才收入机制,让报道团运营更加接近市场化,具备更高效率。
二是要打造成熟的专业人才队伍。借助学校的相关专业资源,杜绝一到两个宣传老师带队的“行政模式”,配备新闻内容制作教学、多语种外语老师顾问、市场营销老师指导的专业师资团队。充分激发青年学生对参与新事物的热情,筛选政治素质过硬、日常表现良好、具备一定宣传工作能力以及有外语特长的同学组成学生宣传骨干团队,通过以老带新的形式使团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配套合理的奖励机制。
建立全语种多媒体报道团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及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高校学生团体在新媒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重要举措,团队成员的跨越和多样性也为学校构建了一个国际化的形象和品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宣传个人化的情况会越来越突出。而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国际交流将会快速恢复,拥有一支具备国际传播能力,能够打造多语言宣传内容的报道队伍,不仅能体现学校良好的精神风貌、“外+”人才培养特色,也能够有效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宣传交流中的主体作用,将学校品牌、家乡文化在更大的层面进行展示。学校应该积极发挥多语种报道团的作用,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执笔人:黄迎,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外国语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