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学术研究

新媒体语言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探索

 日期:2023-11-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11月11—12日,首届喻家山新媒体语言文化论坛在湖北武汉举行。

  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聚焦“新媒体语言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探索”,与会学者围绕媒体更新与语言发展的互动关系、新媒体语言的创新与发展、新媒体语言的传播与价值、新媒体语言文化建设与网络语言生活治理、人工智能技术与语言文化传播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交流。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久明在致辞中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概况,回顾了学院学科建设与学术平台搭建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他指出,学院今年来新成立的新媒体语言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新人文”研究中心,目标是将其打造成高水平、开放式、跨学科研究平台,丰富跨学科合作,打通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智能科学、技术科学之间的壁垒,重建人文与技术的联系,探索人文科学研究的新领域、新方法、新话语,与学界同仁一起重绘人文学科的新蓝图。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催生了新的语言形式,也使当代中国语言生活呈现出多元的面貌,面对新的语言和文化现象,如何及时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准确把握新的语言和文化现象特点,弄清内部逻辑,对未来的发展加以规范和引导,是研究者面临的新挑战。他鼓励与会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讨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以语言学研究助力国家治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范铸在《概念、目标、问题、方法:“国家语言能力”研究的重新思考》的报告中指出,“国家语言能力研究”的根本目标是以语言和语言学研究助力国家的内部治理,助力国家参与全球治理。当前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第一要务就是建设一个真正的、前所未有的学习型国家。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凌燕在《新媒体互动话语的情感传播模式及其社会影响》的报告中认为,新媒体互动话语情感传播有其心理学动因,也有其社会学动因。在新媒体场域中,形成了四类基本传播模式,即因流动而致情感裂变、因扩散而致情感增强、因话题转换而致情感迁移、因话语对抗而致情感对立。基于此带来了人际关系、空间关系、事件关系变化。

  温州大学特聘教授王建华在《网络流行语的认知与使用——一项基于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的报告以在校大学生作为主要群体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认知态度、使用频度及对流行语演变趋势的看法,并随机选取了70个10年前的网络流行语进行考察,从语用学话语、语境和主体三方面探讨了影响网络语言产生、衰退的原因。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汪磊在《关于“村BA、村超”生成与传播现象的思考》的报告中指出“村BA”“村超”的构词语素“村”及与“村”组配的字母和汉字两方面为近期语言生活增添乐趣。而其“走红”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实施的健康中国行动、美丽乡村建设等宏观政策和微观举措,更得益于当下互联网和自媒体等构筑的新媒体传播优势。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陈昌来在《语义的“异态”演变与当代汉语的“间接性”互动交际》的报告围绕“有失X”“敬请Vp”“A了去了”“Np调教”等在当代汉语中的演变,说明当代汉语构式演变的“异态性”特征。陈昌来认为,当代汉语构式演变的“异态性”特征体现在形式、语义、功能以及来源等多个方面。当代汉语构式演化之所以具有很强的异态取向,互动认知是根本动因。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在《网络语言的修辞创新及其动因》的报告中围绕网络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修辞创新现象,重点介绍表情符号修辞、形貌修辞和谐音修辞等三类现象,追究这些修辞创新的动因。从表达意图的角度看主要是游戏心态和流量心理的驱动,从表达手段的角度看主要是网络语言采用视觉符号,在语音能指转化为文字能指后,交际符号本身提供了很多全新的修辞素材。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梁丹丹在《汉语儿童阅读能力评测系统的建构》的报告中介绍了团队构建的汉语儿童阅读能力评测系统,他们通过多项人机互动测试综合评估汉语儿童的阅读能力,筛查阅读障碍儿童,减少阅读评估对人力的依赖,以此保证大范围阅读能力评估工作的开展。

  吉林大学教授秦曰龙在《孙常旭<吉林省方言集录>考述》的报告中介绍了孙常旭先生的成就与《吉林省方言集录》内容,指出该书是目前所知我国学者使用现代科学方法对吉林省方言进行田野调查的第一份文献,稿本收录词目2000余条,所设计词汇调查表格、包含语音、语意、语例等丰富内容,是吉林省乃至东北方言史上值得研究的珍贵文献。

  加强网络空间语言文字使用规范治理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在《语言技术与语言媒体》的报告中指出,语言技术的发展会催生出语言的新媒体。而这些新媒体不仅推动着语言自身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形成各种职业的语言特点。语言技术、语言媒体的发展,还推动社会形成不同的语言产业,生产着不同的语言产品和使用这些语言产品的语言装备,满足人类的各种语言需求,推进语言生活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袁伟在《关于我国网络空间语言文字法治建设的思考》的报告中认为,我国网络空间语言文字的法治建设已成为网络空间发展中的迫切期盼与核心主题。他指出,我国网络空间语言文字虽有立法,但法律体系尚未完善;规范性文件数量较多,法律法规数量较少,规范管理的内容散见于其他有关法律文本中;网络空间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的执法主体多采用联合执法机制,但专业性不强、针对性不足、权威性不够;网络空间语言文字相关的法律条文颁布数量在逐年增多,但实施效果差强人意。同时,通过受众调查发现,受众对加快网络空间语言文字法治建设意识强烈,对加强网络空间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治理取向突出。

  浙江科技学院教授胡云晚在《规约与平衡:网络语言生态中新称谓词语如何演化》的报告中提出“规约”与“平衡”是网络新称谓词语及网络语言生态特征的集中体现。通过生态牵引,网络新称谓的语言要素呈现新特征,应用特点鲜明,并与其语言环境和使用者发生新的规约关系,继而进一步反作用并构建语言新生态,网络语言生态系统再次平衡,由此循环往复,长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

  湖南工商大学教授谢亚军在《城市形象短视频的多模态意义构建与传播路径》的报告中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运用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框架,以垫底辣孩的城市宣传大片系列为研究对象,分析垫底辣孩在抖音平台发布的短视频城市宣传片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的构成,力图对话语意义进行更加全面、准确的解读,进而发现城市形象短视频通过视觉、听觉多种模态协同配合,推动城市形象的构建与对外传播新路径。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邓云华在《基于BERTopic模型的中国儒道思想主题聚焦与国别区域的关联研究》的报告中,从计算机与语言学交叉视角出发,基于BERTopic主题自动提取模型,探究海内外23家国际主流媒体对于中国儒道两家思想报道的主题焦点,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挖掘不同国别与儒道思想报道主题聚焦的关联性情况,讨论关联演变中差异的根本原因,提出了推广中国儒道思想文化的建议。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曾立英在《基于近十年微博语料的类词缀构词的变化》的报告中围绕近11年来新浪微博中类词缀构成新词的变化进行研究,主要分析了类词缀构词在近11年来的历时变化,并提出类词缀构成新词的活跃度的概念。提出了一些关于微博等新媒体中类词缀构成的新词变化的展望和建议。通过研究更好地理解微博平台上的语言使用和社交互动,为更好地理解中文词汇演变提供参考,有着跨学科的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白寅在《视听语言的日常表达与意义理解》的报告中指出,视听语言的多维表达方式赋予了其多义性和模糊性,但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大的解读空间。这种语言形式对传统文字语言的意义理解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显著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它的特点以更好地利用它来传达信息和意义。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晓明在《语言与媒介互动视阈下当代汉语创新演变研究》的报告中指出,语言与媒介的互动取向有其时代背景和政策导向与语言学和传播学交叉研究的跨学科问题导向。基于语言与媒介互动视域,依据复杂适应动态系统理论系统考察当代汉语的创新与演变,描写分析当代汉语在媒介空间中的新兴和变异现象,归纳总结当代汉语各子系统的创新演变路径模式,勾勒各子系统在媒介四元作用下的复杂适应互动模式,探讨当代汉语创新和新媒介发展的动态交互作用,构建当代汉语创新演变的规范治理体系和媒介传播策略,以助力新媒体语言生态建设。

  据悉,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新媒体语言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新媒体语言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华中科技大学)联合主办,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