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学术研究

涵养城市精神 塑造现代城市文明

 日期:2023-11-14   来源:深圳特区报

  艺术精神是激发城市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图为市民在日前正式向公众开放的深圳美术馆(新馆)参观。 深圳特区报记者 胡蕾 摄

  ■ 祁述裕 邓雨龙

  提要

  法治为涵养城市精神划定底线;自治是企业、社会组织等内在的约束和调节机制,是赋予企业、社会组织等高度自主权和灵活性的自我监管方式;共治则是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治理的体制机制。应努力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吸引更多市民参与讨论城市精神,践行城市精神,将城市精神内化为每一位市民的自觉追求。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标识,也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韵。深圳要大力涵养城市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精神支持,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

  深圳有独特的城市精神气质

  贝淡宁和艾维纳在《城市的精神:全球化时代,城市何以安顿我们》一书中,将城市精神定义为,“生活在某个城市的人普遍认可的一套价值观和观念”。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一座城市的城市精神的形成,往往与其独特的资源禀赋相关。北京这座城市现代精神的形成与北京众多高校密不可分。众多的高校,一拨一拨年轻学子,使北京这座城市始终充满活力。批判态度、创新精神堪称北京最突出的精神气质。“五四”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世纪之交在全国开启创办互联网企业热潮等,都是北京城市精神的体现。上海开放、崇商的城市精神的形成则得益于其现代商埠的功能。从最早引进赛马场和电影业,到如今遍布城市的咖啡馆、引进迪士尼主题乐园,无不彰显了上海作为现代商业中心的特质。

  开拓、包容、敢为人先,是深圳鲜明的城市精神气质。深圳这一精神气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移民城市的特点。改革开放后短短数十年间,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以千万计的不同身份、职业、年龄的人群集聚在这个曾经的边陲小镇,共同开启创造一座现代城市的旅程。流动混杂的身份,使深圳始终处于一个异质文化的交汇点,创造性和充满活力的文化正是产生于此。

  深圳开拓、包容、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气质,首先体现在许多为人们所熟知并津津乐道的理念上。例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来了,就是深圳人” 等等。其中,“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是2011年在深圳举办的第2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主题口号,后来广为传播,完美契合了深圳人所独具的世界眼光。

  基于开拓、包容、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气质,深圳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创造了许多“第一”。比如,第一个取消粮油凭票供应,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创办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建立全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等等。

  城市精神一旦形成就有自己的特点。深圳的城市精神有三个突出特点,即企业家精神、平等精神和公共精神。

  深圳城市精神中,最具特色也最弥足珍贵的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深圳城市精神的灵魂,也是深圳这座城市的活力之源。深圳城市精神中最宝贵的是肯定了创业、致富的正当性,形成了尊崇创业的氛围,这在当代中国具有极大的创新意义。正是在这种氛围下,涌现了任正非、马化腾、王传福等一大批杰出企业家。这批企业家的共同特点是心无旁骛,以做全国乃至全球最好的企业为己任。这种职业精神激励了无数后来者。据国外媒体报道,被称为中国“硅谷”的南山区科兴科学园集聚了一大批年轻的创业者,这里已成为“全球加班时间最长的写字楼”。

  深圳重视个人价值,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人的价值的尊重,突出表现在对各种职业的尊重。职业有不同,但每一种职业都是平等的,无论是企业家、公务员还是普通劳动者,在深圳都享有同等的地位。“来了就是深圳人”就是这一理念的写照。深圳也同样以平等态度尊重民营企业的价值和地位。例如实施公平开放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民营经济的营商环境,确保民营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涌现出腾讯、华为、大疆等一批世界知名的民营企业。又如,深圳重视保护弱势群体,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行政诉讼的案宗不断增加,仅2021年全市行政诉讼案件就超过1.5万件,且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也不断提升。平等的观念在深圳深入人心。

  崇尚公共精神是深圳城市精神中最具现代性的地方。苏格兰学派把公共精神称之为伦理的源泉,是人道信仰的基本法则。公共精神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把每一个个体联接在一起的纽带,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堪称现代社会的灵魂。深圳非常注重培育公共精神,每年都举办大量的公益性活动。例如,持续了20多年的深圳读书月就是体现深圳公共精神的知名文化品牌。在深圳读书月期间,各种读书活动目不暇接。越来越多的外地移民和本地读书爱好者通过这一公共活动相识、相聚,共同塑造出深圳独特的文化社群。公共精神也驱动深圳各类公益组织的蓬勃发展。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深圳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已突破351万人。

  涵养城市精神 永葆城市活力

  精神气质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但也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实际上,随着国家、城市生存环境的改变,国家和城市的精神气质也在发生变化。法国社会学家丹纳就深刻分析了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从中世纪到近代以后精神气质的变化。他认为,现在人们看到的英国人注重绅士风度实际是近代以后才形成的。在中世纪以前,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与当时其他民族一样也是崇尚好勇斗狠的彪悍民族。这就是生存环境对一个民族精神气质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涵养城市精神非常必要,是适应时代变革、永葆城市活力的必然选择。

  涵养深圳城市精神需进一步倡导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艺术精神。

  科学精神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强调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中国改革开放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摸着石头过河等,都鲜明地体现了科学精神。开放态度是科学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把握客观规律就要有开阔的视野、海纳百川的气度,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永无止境。科学精神倡导对不同意见采取宽容态度,提倡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

  涵养科学精神最重要的是厚植创新土壤,以求真务实的态度,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为创新主体创造适宜的发展环境。一是培育更多敢于创新、勇于担当并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企业家;二是强化企业在创新创造中的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三是促进企业之间建立现代产业链,实现上下游协同发展和共赢。

  人文精神是增强城市凝聚力、激发活力的土壤。人文精神是城市的血脉和精神家园。人文精神秉持人是城市的中心,城市的一切工作都是服务于人的理念。尊重个体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同时,人文精神崇尚公共意识。既尊重个体的自由,又崇尚超越于个体的公共意识,如规范意识、环境意识、参与意识等。公共意识是衡量城市居民现代素养、评判城市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涵养人文精神需要继续秉持城市文化的多元性。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所指出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性”,是“各社区、各民族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一股主要推动力”。深圳不竭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同样源于其多元文化。涵养人文精神很重要的任务是培育不同类型的文化形态。让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深圳都有生长空间。做到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文化互相尊重、相得益彰,并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产生更多的先进观念和创意的火花。

  艺术精神是激发城市创造力的重要途径。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指出:“城市是一种心灵的状态,是一个独特风俗习惯、思想自由和情感丰富的实体”。艺术精神能够让一座城市充盈着诗意的灵动,让居民随时随地体验到城市之美,让创意和灵感做到不择地而出,进而让一座城市富有独特的气质和魅力。

  涵养城市艺术精神,一是应重视通过公共艺术,即注重使用雕塑、涂鸦、互动装置等公共艺术品和各类艺术活动,提升居民视觉体验和情感体验,彰显城市个性和品质。二是强化艺术介入社区、融入居民日常生活,讲好城市故事,让社会公众感受艺术、参与艺术、创造艺术。三是加强与港、澳等大湾区城市的艺术交流,营造城市艺术氛围。四是吸引国际级数字创意项目把深圳作为首站首发地,吸引顶级艺术团队特别是国际级数字集成艺术团队落户深圳。

  涵养城市精神需要形成合力

  涵养城市精神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市民共同努力,法治、善治和共治形成合力。

  第一,“法治”。法治是城市精神的支撑和保障。法治就是依据法律的治理,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当前,尤其要重视通过法律手段呵护企业家精神,依法维护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保护企业家合法追求财富的正当性,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调动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二,“善治”。应按照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要求,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同时,应做到敏捷治理。敏捷治理在2018年世界经济论坛上首次提出,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政府的响应。数字时代市场变化提速,这就要求政府应提高应对能力。敏捷治理要求治理要做到灵活性、适应性和应变性。要求政府反应敏锐,出手及时,最好能做到预警和预测,以适应数字时代的新变化。

  第三,“多元共治”。法治为涵养城市精神划定底线;自治是企业、社会组织等内在的约束和调节机制,是赋予企业、社会组织等高度自主权和灵活性的自我监管方式;共治则是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治理的体制机制。应努力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吸引更多市民参与讨论城市精神,践行城市精神,将城市精神内化为每一位市民的自觉追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共同塑造现代城市文明。

  【祁述裕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访问教授;邓雨龙系中央戏剧学院数字戏剧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