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种文献推动中国北疆民族史研究日趋繁荣
日期:2023-09-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近年来,随着新史料的出现,尤其是大量汉、蒙、满、藏等多语种档案的整理出版,中国北疆民族史研究日益繁荣,新成果不断涌现。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进一步促进国内外中国北疆民族史研究的交流与发展,2023年9月2日至4日,内蒙古师范大学在呼和浩特市举办了“多语种文献与中国北疆民族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老、中、青三代128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107篇与主题相关的论文,内容涉及了多语种文献及古代至近代各时期我国北疆民族史研究的各个方面。除了主旨报告以外,大会分4个专题论坛组,共20场分会进行了学术研讨。其中有辽金至元明时期的北疆民族史专题论坛、不同时期多语种档案文献研究专题论坛、清至近代北疆民族史研究专题论坛、博士硕士青年学者论坛。
有史以来,随着中原汉人与北方少数族人军政势力的博弈与居住区域的盈缩,一部分汉人的“胡化”,不同胡人间的“胡化”以及一部分胡人的“汉化”(华化),一直都是并行不悖的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刘小萌研究员在《略论满族华化》文中指出,中华主体民族的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并不存在天然隔阂,而是相互融通的关系,使用“华化”一称更为准确和科学。不仅如此,满族的“华化”,对汉族乃至中华民族均产生了深远影响。那种把满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对立起来,强调满族统治者为维护本族传统而抵制“汉化”的观点,有失客观。
辽宋作为中国北疆游牧族群与中原内地农耕族群的代表,他们的分裂割据、并存对峙是中国古史谱系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辽宋双方始终寻求方式方法来打破双方均衡状态,“华夷一统”、“天下一家”的内聚性特征始终贯穿于辽宋历史演进的主线当中。吉林大学高福顺教授在《天下一家:辽宋“战”“和”的历史启示》中,从朱温僭废唐哀帝开始追溯,分析了中国北疆区域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历史进程。全文系统性地阐述了辽宋“战”“和”历史演进的变奏,及其所体现的传统儒家思想文化之“大一统”思想内涵;并认为辽宋的“和”是为了统一之“和”,辽宋的“战”也是为了统一之“战”,统一、一统才是辽宋“战”“和”的内在本质,此为古代中国社会演进的总体特征与内在动因。
《十善法白史》是蒙藏汉文化交流与交融的直接产物。16世纪后半叶正是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第二次传播的开端,当时蒙古的政教局势与西藏“后弘期”前期非常类似。蒙古佛教上层为了在蒙古地区传教,借鉴历史上西藏佛教界的做法,创作“伏藏文献”,而它的成书与明蒙关系有着直接的关联。中国人民大学乌云毕力格教授在《必兰纳识里、肃州与蒙古<白史>的成书——谈谈16世纪蒙藏汉文化交流的一个侧面》一文中,通过对当时明蒙关系和藏传佛教对蒙古影响的考察,发现了必兰纳识里和肃州在《白史》中登场的现象,以及16世纪中后期《白史》在明蒙藏交往交流中成书的史事。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实现大一统的朝代之一,因民族构成的多元化,语言文字的多样性,即以当时使用范围比较广的汉文、满文、蒙古文、藏文、托忒文和察合台文作为国家的通用文字,视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使用,有时还多语种文字合璧使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吴元丰研究员的《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看满文碑刻价值》一文,从清代勒石立碑的规制出发,在形制和功用两方面进行了重点阐述,分析和阐述了清朝作为实现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推广使用多语种文字、倡导同文之治,这些做法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的积极作用,以及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满文碑刻具有的独特价值。
清朝时期,内地商人走出长城关口前往蒙古库伦或恰克图进行贸易时,必须携带理藩院签发的执照(票),出关时和进入市场时接受查验。以往的研究对这种“给票制度”的存在给予一定的关注,但似乎没有全面考察其起源和变迁。日本早稻田大学柳泽明教授在《十八世纪库伦、恰克图贸易与清朝对民商的给票制》中,利用满汉文等多种档案文件,概述了康熙至乾隆时期给票制度变迁情况的同时,追溯了乾隆朝代以前有关库伦、恰克图贸易给票制度的形成和变迁过程;并得出结论:从康熙五十九年至雍正二年之间针对库伦贸易形成的制度,在《恰克图条约》之后适用于恰克图贸易,且一直沿袭到乾隆朝代后期,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清代,松花江嫩江流域是满、蒙、汉、达斡尔和索伦等民族的聚居地,沿岸遍布黑龙江和吉林两将军辖下的八旗驻防和台站,松嫩流域不仅是东北防务的核心地区,也是多民族共生、交往的场所。内蒙古师范大学吴忠良教授的《乾隆朝松嫩流域的民族交往与互动——以满文档案为中心的考》文中,利用了《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案》《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等史料,以乾隆朝该流域各民族间的交往与互动为切入点,对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清朝所采取的政策及其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次会议研究均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四个共同”的理念。会议也响应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提出的“打响‘北疆文化’品牌,助力内蒙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针政策。会议也达到了通过挖掘丰富的多语种档案文献来印证中国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和谐共生,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目的。
总之,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一次成功的学术盛宴。会议的特点可分为以下三点。第一,挖掘、利用史料的多样性。会议论文涉及汉文、突厥文、波斯文、蒙古文、满文、藏文、俄文、英文等多语种文献史料,并且与会学者,多数使用了三种以上语言文字的档案史料。会议论文集,亦由汉文(简体、繁体)、蒙古文(传统、基里尔蒙古文)、英文等多语种文字的论文构成。第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许多学者运用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等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从而将研究推向深入。第三,与会者是来自国内外的老、中、青三代学者,年龄结构合理。除了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学者外,还有来自日本、蒙古国、美国和波兰的学者。本次会议充分展示了多语种文献与中国北疆民族史研究领域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发展局面。
(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 那日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