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歌千年传唱 赓续中华文脉
日期:2023-09-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就。发源于江苏东南部的“吴歌”,是吴语方言地区的民歌民谣的总称,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吴歌作为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学艺术,主要依托吴语方言地区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创作,带有江南水乡吴文化的鲜明特色,语言质朴可爱,句式灵活多变,修辞灵动巧妙,曲调清新活泼,韵趣天成,在文学、方言、音乐、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诸多研究领域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它用歌谣记录着中华文明的繁荣兴盛,不仅是吴文化和中国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世界,也是世界文化的绚丽瑰宝和宝贵遗产。
吴歌的起源
吴歌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顾廷龙认为:“吴歌起源是很早的,一直流传下来,自有它的系统,实可同《诗三百篇》并驾齐驱的”。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对吴歌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吴歌被称作“吴歈”(歈也作愉,“歌”之意),屈原《楚辞·招魂》、左思《吴都赋》中均对此有所提及,明确“吴歈”为“南方之乐歌”。
在汉代以前,吴语山歌在典籍中只有名称的记载,并无个体歌谣记录。历史文献中真正作为个体被记载的吴歌始于南朝乐府。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引《晋书·乐志》中记载:“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成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我们可从南朝乐府《子夜歌》中一窥当时吴声歌曲的面貌和特点。据容肇祖、顾颉刚等吴歌学者们的考证,历史上第一首用吴语记录的山歌出现在唐末,即唐末五代十国时吴越王钱镠(852-932)唱的一首即兴山歌,词曰:“你辈见侬底欢喜,别是一般滋味子。永在我侬心子里!” 宋代《乐府诗集》整理了部分吴歌,收录《清商曲辞》中《吴声曲》。
吴歌的发展
到了明代,吴歌传唱风气兴盛,吴语山歌发展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其中对明代吴歌搜集记录贡献最大的当属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他所辑评的两本吴语民歌总集《挂枝儿》(又名《童痴一弄》)、《山歌》(又名《童痴二弄》)分别编次了435首(不含评注、附录中引用的作品)、359首(不含用安徽方言辑录的卷十“桐城时兴歌”)苏州一带民歌时调。冯梦龙极为推崇吴歌来自田间、船头辛苦劳作的底层人民的质朴真情,认为其是“民间性情之响”“天地间自然之文”,是那些文人的“假诗文”所不可企及的。
因此,冯梦龙遵从“从俗谈”原则,即山歌是怎么唱的就怎么记录,如实记录山歌,使用当时苏州一带的纯正吴语方言,以期保持原作面貌,使得这些宝贵的吴歌资料得以传承至今。例如,这首历史最为悠久的吴中船歌《月子弯弯》:
月子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
几人飘散在它州?
这首《月子弯弯》最早出现于宋人话本《京本通俗小说》卷十六《冯玉梅团圆》(又另名《冯玉梅记》)中所引吴歌。而《冯玉梅团圆》被冯梦龙编入《警世通言》,更名《范鳅儿双镜重圆》,这首吴歌也未作任何改定被忠实地保留了下来。
冯氏所辑的吴歌在当时极为流行,影响深远。按照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所言,可谓“刊布成帙,举世传颂”,更有“冯生《挂枝儿》乐府盛传海内”一说,后世的很多文学作品多曾引用冯氏吴歌二集中收录的作品。据日本学者大木康考证,这首《月子弯弯》也出现在清代梁绍壬的《两般秋雨盦随笔》卷四“山歌”条中,用以形容羁旅之人的无限惆怅和思乡之情。民国时期王翼之所编《吴歌乙集》卷下同样几乎原封不动收录了这首歌,仅在最后一句有所差异,为:“几人飘散在外头”。无独有偶,同时期刘兆吉采集整理的《西南采风录》中的贵州民谣、云南民谣中也有这首吴歌,而且几乎一字不差。这个例子至少可以说明,自宋代以来,部分吴歌不仅完好无损地得以传承,还自北向南传播到云南、贵州等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子弯弯》不仅传承了吴歌里蕴含的恒久中华文化基因,也体现出不同民族、跨地域在多元文化中交往交流交融共筑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
吴歌的传承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冯氏吴歌集,几经禁绝,一度失传300多年,直至1934年二集才在徽州被偶然发现。随后,顾颉刚、刘复(半农)、周作人、郑振铎、汪云荪、袁行霈、关德栋、聂付生、石汝杰、褚半农等诸多文学家、历史学家高度肯定了吴歌的研究价值,纷纷投身于吴歌的抢救性搜集与研究中,陆续编辑出版了《吴歌甲集》、《吴歌乙集》、《吴歌丙集》、《吴歌丁集》、《吴歌小史》等吴歌集成汇总。顾颉刚先生为《山歌》校点做序,详细论述了山歌的丰富内容及其文艺价值,高度肯定了它的民间性和大众性,认为它“拨开礼教的瘴雾,把亿万被压迫者的梦想和呼声流传给我们,于是那数百年前怀着满腹悲哀的民众在这部书里复活了”。郑振铎在《跋<挂枝儿>》中赞许它“一方面具有民间恋歌中所特有的明白如话,质朴可爱,而又秀美动人的风趣;一方面又蕴着似浅近而实恳挚,似直捷而实曲折,似粗野而实细腻,似素质而实绮丽的情调”。关德栋则更注重冯氏吴歌二集所反映出的中华民族精神:对健康、纯真爱情的追求;要求挣脱封建枷锁,要求获得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民主精神;适应人民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和美学趣味。
1980年代以来至今,相关部门又相继编辑出版了《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江苏卷》《芦墟山歌集》《吴歌遗产集萃》《吴歌论坛》等数百万字的吴歌资料和研究成果。此外,《五姑娘》《鲍六姐》《薛六郎》《沈七哥》《华抱山》《金不换》等现代长篇叙事吴歌相继整理出版,有力促进了吴歌的深入发掘和传承保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据郑土有在《吴语叙事山歌演唱传统研究》中考证,新发掘的现代叙事吴歌中仍然保留了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中《吴声曲》以及明代冯梦龙所辑《挂枝儿》《山歌》吴歌二集中的内容。例如,冯梦龙《山歌》中卷一中《孕》:
眼泪汪汪哭向郎,
我吃腹中有孕耍人当。
婆婆树底下乘凉奴踏月,
水涨船高难隐藏。
数百年后,当代吴语叙事山歌《白六姐》中的唱词在语言风格、句式结构、词汇选择上几乎和冯梦龙时代没有发生变化,这也侧面反映出吴歌对中华文脉的传承和千年传唱的生命力:
眼泪汪汪哭叫郎,
我吃腹中有啥人当。
婆婆树底下奴踏影,
水涨船高难隐藏。
新世纪以来,尤其是随着2006年吴歌入选国家非遗目录,杨文英、张浩生等当代吴歌歌者等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吴歌传承人,在坚持对吴歌原生态保护与传承的同时,加入流行音乐元素,通过适度改编,并编排与其相吻合的舞蹈,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传唱千年的吴歌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吴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当今社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赓续吴歌历史文脉,谱写吴歌当代华章,是当代中国人的共同使命和责任。让我们以此为己任,创新文化传承形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千年吴歌唱响新时代,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强大的文化实践力量。
【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冯梦龙作品的英译及传播研究”(项目批准号:19WWC004)与2019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比较视域下明清小说中的跨性别叙事研究”(项目批准号:2019SJA023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江苏国际法治动态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