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学术研究

形成主题宣传与学术研究合力

 日期:2023-08-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具有双重作用,作为发表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最新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同时又是传播党的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重要平台之一。当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历史赋予社科学术界的时代重任。同时,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社科学术界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因此,对于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来说,肩负这两项重大任务并做到守正创新,正确理解学术性与思想性的关系,进一步形成期刊主题宣传与学者学术研究的合力,是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促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发展

  学术期刊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发布的重要载体,作为学术共同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积极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加快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力量之一。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是我们这个时代义不容辞的重要历史任务。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明确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加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生态建设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基础和关键。期刊生态是学术生态的重要构成部分,并直接影响着学术生态,进而影响到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从学术生态的视角看,诞生于自身知识体系土壤的西方学术期刊群形成了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期刊生态,进而强化了西方期刊群的话语霸权和知识体系的垄断地位。中国社科学术期刊如果以西方学术规范为遵循,就会严重制约自主知识体系的生长,妨碍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性发展。

  中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我们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努力,改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改变学风环境,以良好的期刊生态进一步优化学术生态,促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创新性发展。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反过来又能为学术期刊提供良好的学术生态、期刊生态。两者互构互促,使中国学术期刊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由过去艰难转型的“跟跑”,到新时代告别西方中心主义的“并跑”,再到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领跑”。

    坚守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及其学术期刊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学术发展历程赋予的历史规定性和实践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作为党的意识形态阵地,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坚持党性原则,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三次飞跃性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及学术期刊界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所谓“淡化思想,纯粹学术”的倾向是错误的,因为它淡化的是主题宣传思想,而它强化的则是一种无根的、空洞的、无生命力的学术知识。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必须以思想性为引导,不断推出兼具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精品力作。一方面,思想性必须引领学术性,学术期刊引导学术研究立足中国实际,回应现实关切,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紧密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战略任务;另一方面,学术期刊也要促进并推动人文社科以学术性坚守思想性所要求的使命与担当,那些具有思想穿透力的学术研究成果要能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做好学术期刊的守正与创新

  总的来说,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守正创新,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正,创的是与西方不同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之新。如何形成守正与创新的合力,即学术期刊如何在“主题宣传与学术研究”之间形成合力,需要作出五个方面的努力。

  第一,学术期刊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初心,坚持中国化时代化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立场,批判西方自由主义、多元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立场,从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等方面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内外的话语权。

  第二,学术期刊要通过思想性引领学术研究的创新性发展。坚持学术创新就必须坚决反对一些学术论文中存在的形式主义或套路化倾向,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强化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需求导向。《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编》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调查研究工作的深邃思考和科学认识,值得社科学者学习借鉴,有助于克服社科学术研究论文中广泛存在的浮躁空洞与形式主义风气。要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

  第三,学术期刊要筛选并刊发兼具思想性与学术性合力的高水平研究论文。高水平研究论文在内容与形式上有三个方面的体现,即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首先,学术期刊所选用的论文要围绕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群众关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及时开展研究解读和引导辨析,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刊发的论文要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优秀论文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其次,中国学术期刊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秉持充分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在选稿用稿上,一方面要选用那些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虚心学习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先进经验的优秀稿件;另一方面也要选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思想养分、发掘理论方法的优秀稿件。这也正是用扎实的学术研究做思想宣传、把主题宣传寓于学术论文之中的合力思维。

  第四,学术期刊要支持思想与学术都过硬的优秀学者成长。学术期刊对待优秀学者,特别是青年优秀学者要善于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切实把好政治导向关、学术质量关和价值取向关。学术期刊作为构建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环节,应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凝聚力,引导具有共同学术情怀和学术旨趣的研究者、从业者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知识生产,发挥各自优势,促进知识共享,展开学术对话,推动知识创新,形成中国学派。期刊编辑与优秀学者应该形成合力,推出更多具有思想穿透力的学术精品力作。

  第五,学术期刊要通过举办或参与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促进中外人文社科学术交流。尤其要注意的是,学术期刊在中外学术交流中应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彰显中华文明影响力,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作者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浙江学刊》编辑)

  关键词:主题宣传;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