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理论前沿

理论前沿

为深圳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把脉开方

 日期:2025-09-01   来源:深圳特区报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元春

  深圳作为科技创新前沿阵地,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形成企业活跃、算力领先、数据丰富、场景多元、资本雄厚、政策灵活等优势,但也面临产业链协同和场景开放不足、高端人才短缺等挑战。

  深圳如何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形成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如何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8月28日,市政协举行“一起来商量”市领导与委员面对面协商座谈会,包括院士、学者、行业大咖在内的政协委员们纷纷对此建言献策,与市政府有关负责同志、职能部门负责同志面对面商量。

  构建“关键环节AI攻坚联合体”突破共性技术“卡脖子”

  “当前,深圳新能源产业已形成以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氢能为核心的万亿级集群,但在全球价值链竞争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碳中和技术研究所所长成会明认为,深圳应构建AI驱动的新能源产业创新生态,打造全球新能源科技创新高地。

  “建议深圳构建‘关键环节AI攻坚联合体’,突破共性技术‘卡脖子’难题。”成会明提出,由政府主导,比亚迪、华为数字能源等龙头企业,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鹏城实验室、深圳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科研平台密切合作,建立“技术需求-能力矩阵”对接机制,识别制约深圳新能源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设计和制造环节(如高能量密度电池材料设计等),组建跨领域“AI攻坚联合体”。重点投入面向复杂系统的优化、多尺度建模的AI共性技术研发。同时,开放特定产线和实验室作为验证场,并设立联合体专项基金,对通过验证的技术提供产业化补贴,加速技术突破在真实产业场景落地。同时,成会明建议,打造“城市级AI+硬科技验证平台”,加速技术到产业的跨越。

  成会明还提出,应汇聚全球顶尖智力,攻坚深圳特色命题。他建议,设立“深圳前沿AI挑战者计划”,由政府部门和龙头企业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深圳特色难题集”,打造顶级资源赋能体系,设定明确里程碑,以实际解决难题的进展作为核心考核指标。成会明希望,通过打通“实验室AI突破-产线AI验证-市场AI应用”全过程创新全链条,实现新能源产业引领式创新的历史性跨越。通过技术升级迭代,优化新能源创新生态,推动深圳打造全球绿色科技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让深圳成为全球AI硬件创新最快最活跃的孵化场

  如何让AI前沿技术真正走向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市政协常委、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陈宁建议,深圳可以牵头建立一个面向全国、放眼全球的“中国AI推理芯片生态联盟”,推动联合国发起“全球推理算力网络标准和行动”,并将执行机构设在深圳。同时,设立专项工作组,统筹技术攻关和产业落地,在重点区域部署基于本土芯片的智算中心,逐步形成覆盖全市的大模型推理网络,为深圳打造“AI推理第一城”奠定基础。

  陈宁提出,要强化产业链协同,形成24小时“AI硬件从创意到原型”的加速机制。建议在各区建设“大模型+智能硬件”示范园区,把芯片、模组、终端到系统整合在一起,同时鼓励高校和企业共建实验室,集中攻关关键技术。要依托产业协会,搭建一个“边缘AI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从推理芯片、大模型,到智能体、IP 设计、智能制造、供应链的无缝衔接。“这不仅缩短创新周期,更能让深圳成为全球AI硬件创新最快、最活跃的孵化场。”陈宁说。

  信息爆炸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陈宁表示,深圳还要强化品牌塑造,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AI爆品和展会品牌,让深圳的AI产业既有实力,也能被看见、被记住。

  市政协委员、深圳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向东则提出,深圳可以进一步发挥天使投资基金作用,打造人工智能初创企业落地场景的优选城市。他建议加大人工智能领域投资力度,对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基金以及深圳天使母基金、深圳市科技创新种子基金中投资人工智能领域的基金管理办法,进行全面且深入的优化。在投资项目地域方面,制定更为灵活多元的投资策略,允许基金群更自由地投资北京、上海等地优质初创企业;在返投要求上,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返投政策,降低对早期高潜力项目的返投压力,增强深圳基金在全国范围内的投资竞争力,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资源向深圳汇聚。

  打通大模型落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当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催生出大量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为千行百业带来变革机会。如何将大模型与各行业的具体场景、具体业务深度融合,真正赋能业务、产生价值?

  市政协委员、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邓文俊认为,首先要解决算力的供需矛盾,让产业用得上大模型。他建议优化训力券的补贴落地细则,借鉴购置补贴、装修补贴这种“即申即退”的模式,让企业的训力能随购随申,快速补贴。同时扩大补贴政策覆盖范围,可以针对企业共建共享的智算中心,尤其是中小企业共用的算力中心,提供并且加大训力券、模型券的补贴支持。解决了企业“用得上”问题后,还要把牢安全底线,解决大模型安全防护问题,让企业敢用。

  邓文俊还建议要围绕人才和场景,让大模型实实在在好用。他建议加强人才培训,让深圳的人才面对大模型有更多奇思妙想,让深圳的企业面对大模型更加长袖善舞。此外,应用场景还要持续开放,让深圳大模型的应用创新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好。

  政府当“翻译官”和“催化剂”打通“AI+制造”融合壁垒

  市政协委员、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仁辰表示,深圳有基础、有能力成为全球AI应用创业的沃土。未来要摒弃“大水漫灌”的传统扶持模式,采取“精准滴灌”策略,为这些“小而美”的顶尖团队提供具体、可落地的支持,确保深圳在全球城市竞争中持续领跑。

  他建议,要经营一个顶尖人才的“圈子”,搭好一座产业融合的“桥”,重塑一个服务微型企业的“工具箱”。针对“懂AI的不懂行业,懂行业的不懂AI”的问题,刘仁辰表示,政府必须站出来,扮演“翻译官”和“催化剂”的角色,把深圳强大的制造业优势,变成AI应用最好的“试验田”。具体而言,可以组织龙头企业搞“反向路演”,由企业把生产线上“最头疼的具体问题”发布出来,变成给AI创业公司的“悬赏令”。同时,设立深圳“企业应用AI专项补贴”,为初创公司创造宝贵的早期市场和收入,给他们最关键的应用场景和迭代数据。刘仁辰还建议,开通政府采购的“创新通道”。在政府采购里,彻底打破对供应商规模、年限的限制,让优质的微型企业能和大公司同台竞技,谁的技术方案好就用谁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公平进入市场的机会。

  在深圳设立“大模型重点领域应用沙箱”试点

  “大模型在医疗、金融、安全、交通等强监管领域应用落地亟待突破。”市政协常委、科教卫体委副主任、市科协党组书记林祥表示,在这些领域上,相关部委的严格监管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客观上也可能延长创新周期、推高合规成本、限制场景应用。

  因此,林祥建议充分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等政策机遇,向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安部、交通运输部等部委申请,争取在深圳设立“大模型重点领域应用沙箱”试点。沙箱优先聚焦深圳具有产业基础的智慧医疗、智能金融、智慧交通等领域,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为本地企业及机构的大模型创新应用提供先行先试空间。此外,林祥建议争取在沙箱内对数据使用(如脱敏医疗数据、有限金融数据共享)、算法部署、责任认定等方面探索适度监管弹性(如临时性豁免或适应性规则)。

  学校“动起来”教师“用起来”学生“学起来”

  市政协委员、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党委书记罗灿表示,作为全球人工智能先锋城市,深圳亟须率先行动,推动学校“动起来”、老师“用起来”、学生“学起来”,为全国贡献教育数字化改革“深圳方案”。

  在罗灿看来,推进AI教育改革,学校要“动起来”,推动学校从“标准化工厂”转型为“问题模拟器”,依托深圳科技产业优势,打造真实场景驱动的学习生态;教师要“用起来”,推动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人机协同支撑者”,核心价值在于情感连接与人生引导;学生“学起来”,AI应成为学生探索世界、解决问题的“超级工具”,推动其从“知识接收器”转变为“问题解决者与创新者”。

  罗灿建议,要建设全市统一建设AI教育智能中枢,打通数据孤岛。罗灿提出,教育评价是指挥棒,要推动评价体系从分数导向转为能力图谱构建。由教育局开发AI“能力图谱”工具,评估批判思维、创新能力等,结果纳入学生档案。同时,推行“教师主导+AI辅助”双师课堂。教师从备课执行者转为AI内容审核者,从课堂权威转为学习生态操盘手。学生要转变学习模式——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AI驱动个性化学习路径,解放统一进度束缚,使学习重心转向思维建构。

  市政协委员、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党委书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明德高级中学书记兼校长鲁江也提出,推动学校围绕日常教育教学,构建涵盖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评的智能化教学闭环体系,以及选课排课、巡课听评课的智慧教研矩阵,以前沿AI技术集群全面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形成AI助教、助学、助管、助评、助研一体化的智能教育生态,通过数据流贯通与智能中枢建设,实现校园全场景的智慧化蜕变,全面呈现深圳中小学全学段、全场景人工智能应用格局。

  发挥产业链优势打造“全球智能穿戴先行区”

  市政协常委、深圳市电子学会执行会长、深圳市慧天夏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夏俊表示,深圳智能穿戴产业已形成显著集群效应和先发优势,同时,这一产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应发挥深圳产业链优势,打造‘全球智能穿戴先行区’”。

  夏俊建议,将智能穿戴产业纳入“十五五”规划中,出台专项发展规划。高标准建设智能穿戴专业园区,打造“产业地标”。同时,打造深圳智能穿戴产业标准规范。以“全球标杆、全国示范”为目标,构建覆盖技术底层、产品开发、场景应用、安全合规的全链条标准体系,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协同”的立体化标准生态,增强产业话语权。

  夏俊还提出,要优化产学研投生态链,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依托深圳电子信息、高新技术、钟表、服装等产业基础,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资本赋能”五环联动的产学研投生态链,形成“上游材料突破-中游制造升级-下游场景爆发”的闭环创新体系,探索“传统产业智能化+新兴产业高端化”双向赋能路径,打造中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深圳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