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科技小院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关键作用
日期:2024-12-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09年,第一个科技小院建立。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广‘科技小院’等培养模式”。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等等,明确支持和推动科技小院高质量发展。科技小院一边连着高校,一边连着田间地头,打通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链条,破解了当前存在的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实践脱节、科研人员与农民脱节、农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等普遍性问题。科技小院自创办以来,始终紧密围绕“三农”发展的重要需求,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村实际需求精准对接,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生产一线中解民生,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一要走进“三农”了解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只有了解民生、重视民生,心贴民众、广听民意,才能解好民生事,落实利民事。同样,只有扎根农村,才能真正了解农业生产一线困扰农民的真正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面向未来,科技小院入驻,师生要进一步发挥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长期驻扎在“三农”一线的显著特点与优势,坚持围着农民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原则,俯下身子、沉下心来、转变角色,真正走进农村、走进农民,开展真调研、研究真问题,充分了解“三农”和农民所思所想,为解决农民所需所盼奠定扎实基础。
二要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科技小院的发起人张福锁院士提出,“我们要‘实’,实实在在的‘实’”。“实”就体现在老老实实帮助农民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截至2024年5月,全国已建设1800多个科技小院,2700余名研究生导师和产业专家、1万余名研究生投身科技小院,通过面对面传授、手把手教,帮忙解决了大量农业生产实践难题,为农民增产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15年来,推广应用技术的面积累计5.66亿亩,增收节支累计达700多亿元。面向未来,科技小院要持续发挥作用,通过加强科普宣传、示范培训、完善信息交流机制等,强化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作用发挥,切实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和实惠。
三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学者罗必良认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以提高生产效益为核心,不断挖掘农业多元功能价值,通过技术赋能,达到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目标。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引领农业变革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但由于我国“大国小农”国情,相较于其他行业,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难度更高。科技小院作为一种将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一线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于能够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能够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面向未来,科技小院要在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上持续发力,在劳动资料方面创造具有革命性和颠覆性的前沿农业科技,在劳动者方面大力培育新型企业家和劳动者,在劳动对象方面推动常规品种向高产高抗优质品种转变,更好地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在生产一线中治学问,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在科技创新上治学问。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对高校师生而言,科技小院既是师生共同交给学校的毕业论文,也是师生共同交给产业的毕业论文。科技小院成立以来,高校师生发表了众多高水平论文,为农业科技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面向未来,科技小院师生要始终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目标,坚持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发展需求,紧盯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凝练课题方向,围绕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破解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用科技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成果转化上治学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小院通过搭建政产学研用的载体平台,组织高校师生团队长期驻扎农村,打造了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推广的“直通车”,破解了农业生产一线人才、经验或基础设施缺乏,科技成果转化难等问题。面向未来,科技小院要进一步发挥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师生的力量,深化产学研合作,通过政策、项目、资金支持,真正实现把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送进田间,转化为农民可用实用的技术。
在农业科普上治学问。中国科协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显示,2023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达到17.25%和9.16%;东、中、西部地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为16.39%、13.12%和11.51%。当前,农业科普面临着农业科普信任关系建立困难、专技人员少、个性化供给少、覆盖面不足、科普手段单一等问题。农业科普是科技小院社会化服务的重要体现,更是农业科学知识和技术向农业生产领域转化的关键。同时,科技小院在科普信任关系建立、高素质科普人才培养、科普手段创新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充分发挥优势,加大依托微信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打造农业科普品牌,搭建“线上”互动平台,尤其是要加大中西部科技小院信息化科普建设力度,让农民更便利查找农业技术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要在生产一线中育英才,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厚植知农爱农情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在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但当前,受薪资水平、社会认可、成长空间等因素限制,出现了涉农毕业生“学农却不爱农、不从事农业”的现象,科技小院作为联结高校和农业产业的重要产教融合平台,要进一步与高校加强联动,通过共同开展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暑期“三下乡”活动、实践认知课、加强国情省情农情教育等,推动更多的涉农学生入驻科技小院学习、工作和生活,感受未来农业的光明前景及其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增强“三农”情感,厚植知农爱农情怀。
练就强农兴农本领。当前,作为涉农人才培养的涉农高校主体,在人才培养方面仍面临着课程设置陈旧、过程僵化、实践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与未来农业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还不够契合。科技小院通过搭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平台,将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涉农高校学子练就强农兴农本领提供了广阔的实践锻炼舞台。面向未来,科技小院和高校要充分发挥双方在引领农业科技创新、优化农业产业化、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锚定数字农业、精准农业、智能农业等未来农业发展需求,加强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学科交叉能力、抗压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培养,为未来农业培养更多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农业新质人才。
完善多方协同育人机制。科技小院成立15年以来,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必要进一步加大支持,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更好服务“三农”事业发展。要发挥科技小院的纽带作用,聚焦地方农业主产业,搭建更多校地、校企、校所的合作平台,推进学生培养与生产实践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小院的支持力度,将科技小院建设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内容,提高科技小院学生的生均拨款标准,为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资金及机制支撑。
科技小院成立以来,从最初的服务科技创新模式到当前的多功能集成服务乡村振兴模式,发展模式日益成熟、功能作用日益凸显,在“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过程中走出了一条扎根中国大地的育人新路,创新了面向未来农业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推进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为乡村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们要持续发挥好科技小院作用,系统布局科技小院及科技小院集群,深化交叉融合,推动科技小院从高校主导向政产学研用融通共建转变,强化多方协同联动,深入开展好农业全产业链科技服务,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教育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福建农林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