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理论热点

推动红色文化对外传播

 日期:2024-11-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新征程下,红色文化对外传播不应只是文化命题,也不只限于为世界提供了解中国的新维度,而应立足服务于新时代建设伟业的奋斗要求,在苦练文化内功的同时,做好做活“对外”文章。从塑造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抢占话语高地等角度,对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着重墨、抹亮色。具体而言,需要着力扩大中国红色文化的国际认识面,提高中国红色文化的国际辨识度,进而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认同度。

  明晰红色文化

  对外传播的内容与价值

  从红色文化形成和演进的历史来看,人民性、实践性及时代性是其鲜明底色,与时俱进是其历久弥新的“密码”所在。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内容扎根于人民,来自于实践,这为红色文化凝聚全人类共识、形成全球共振,从而走向全人类、走向全球打下坚实基础。

  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在红色实践的持续推进中,充分彰显了红色文化的“时尚”“潮流”及勃勃生机。这是红色文化对外传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又形象地对中国红色文化实践的丰富内涵、广阔前景、强大韧性以及伟大生命力进行了“代言”。精神文化是红色物质文化的高度凝练和红色制度文化的精准抽象,是红色文化对外传播内容的硬核,其相对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具有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特征。因其深刻揭示了红色文化的整体本质,深入浅出地展示了红色文化的深度意蕴,从根本上贯通了文化在民族、国家间的差异,更有利于红色文化被全球人民广泛认知、认同和内化。

  提升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实效

  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仅关乎国家形象的塑造,更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密切相关。在全面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对外传播受众,特别是西方国家受众对红色文化理解宽度、深度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受众的理解盲点和误区,系统性“扫盲”与长效性“消误”并举,尤其注重从人类客观共性出发来精准“消误”,乃至化解敌意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是提升新时代红色文化对外传播实效性,进而塑造良好国家形象、推进文化认同的重要方略。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是个开放式命题,绝不能闭门造车,而应顺应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潮流,抢占文化价值规则的制定权、推广权及解释权。红色文化在国家、民族、社会、个人等层面全方位构筑了中国人民的价值体系。国家要富强,民族要独立,社会要和谐,个人要发展,这是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也是世界各族人民为之不懈奋斗的价值标靶。这样,红色文化就在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中立起了文化价值规则,凭借其广泛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在对外传播中实现文化的时空和国界穿透,最终在全人类的“美美与共”中切实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对外抢占话语高地。从当前世界的舆论格局来看,中国虽然拥有在国际舆论场发声的权利,但对外话语分量未达预期,国际影响较为有限,这种被动局面是世界事务话语权多被西方国家掌控所导致的。这与中国当今的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总体实力和发展势头不相称,与世界多数国家对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期待不相称。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国际舆论格局的激烈动荡和重组中,中国亟须形成自身的话语体系和科学有效的发声方法论,从而迅速扭转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被动局面,抢占话语高地,进而夺取更多领域的话语权。红色文化在对外传播中所凸显出来的强大凝聚力和独特感染力,使得红色文化一跃成为对外抢占话语高地的先锋;又因其传播“穿透力”,红色文化在对外传播中自带话语体系,成为对外抢占话语高地的尖兵。这样的红色文化势必推动世界“真走进中国、走进真中国”,有利于广泛集结积极的国际舆论,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地位。

  坚持红色文化

  对外传播的原则

  文化的传播既要尊重其个性特点,又要遵循其发展规律,更要注重其传播特性和客观规律。红色文化除了拥有中华文化共性,还具备独特个性,红色文化对外传播需充分兼顾“对外”环境因素、受众因素、媒介因素等个性因素,以及它们对传播行为主体、文化客体的影响,继而构建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原则逻辑。

  第一,以“我”为主。红色文化对外传播首先要冷静全面审“局”,这里的“局”是国际大局,除了审“局”之变,还要审“局”之势。其次要巧破“局”之困,主要是针对来自西方的束缚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关键负面舆论,巧打“七寸”,冲破西方国家创设的舆论议程。再次要立新“局”,这里的“局”是中国立场鲜明而坚定,中国声音自由而真切的舆论新局。最后是固“局”和强“局”,要通过红色文化对外传播宽度的横向扩展和深度的纵向拓挖来实现。

  由此可见,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局”之演进,主动权在“我”,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是关键所在,更是不褪色、不掉色、不变色的关键。要注意的是,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与“开放并包、取长补短”的红色文化对外交流借鉴的主旨并不矛盾,红色文化只有在对外传播中保持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并不断汲取优质养分,才能从根本上立好新“局”、固稳新“局”、强大新“局”。

  此外,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对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行为主体提出更高要求。其中,行为主体快速顺应“对外”环境因素、受众因素、媒介因素的变化,适时对文化客体进行整合、优化、升级,以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即战”效率与“守成”效能。

  第二,以“实”为基。红色文化对外传播必须以事实为基础,不只是要求在红色文化表述准确、内涵确切,更要求红色文化的人、物、事以及制度支撑方面,首先突出真实性。此外,在实施红色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传播行为主体要切实做到“客观表达、表达客观”。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传播都要稳稳立足事实,以客观真实为依据;时刻以事实客观为准绳,测量表达行为的客观度和表达内容的精准度。

  只有这样,才能把红色文化的“真容”“真相”及“真理”原汁原味地呈现给世界,才能经受住世界受众高标准的审读、审视及品味。在广大受众真切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实、真、诚的同时,我们的文化自然也就拥有了说服力和信誉标签,文化的传播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在此基础上,红色文化才能凭借厚重高洁的精神内涵真正走进国际受众的精神家园,促使国际受众实现从文化认知到文化认同的跃升。这从本质上优化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属性,强化了文化的传播效力。

  第三,以“亲”为径。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效能涉及传播的力度、广度、深度等要素表征,而传播受众是这些要素表征至关重要的观测方位。可见,在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链条中,终端的受众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满足程度如何,与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效能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去看,红色文化对外传播中要充分展现自身的亲和力。传播行为主体坚持以“亲”为径的原则,以时时关注、及时回应、积极满足受众的关切需求为切入点,倒逼自己更加深入地了解、理解,进而尊重不同受众的不同文化需求,以及深层的影响因素,培育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国际思维以及更加敏锐的国际共情能力。

  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亲和力具体体现在围绕受众需求而设计、优化的文化资源,以及升级的传播行为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亲和不是崇洋,更不是媚外。因此,文化资源和传播行为除了拥有国际视野,体现国际思维之外,更应具有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思路,特别还应让受众感触到中国温度。建立在国际共情基础之上的红色文化传播,更容易触发国际受众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亲和力、凝聚力及感染力,有利于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增加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作者系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