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中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实践创新
日期:2024-11-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在全球传播与智能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际传播活动日趋频繁,国际舆论斗争日益激烈。如何在智能传播时代更加客观、全面地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展现良好的中国形象,有效化解国际舆论风险,提升国际话语权,人才是关键。随着新文科建设的不断深入,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国际传播现实需求为导向的高层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急需创新。本研究试图在新文科建设与智能传播的时代背景下审视我国国际传播教育,结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以下简称“广外新闻学院”)近年来的探索,探寻如何建立与完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创新机制,以期为我国国际传播事业发展提供一定参照。
智能传播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提出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构建良好国际形象。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历次党的重要会议以及党的领导人重要讲话精神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总方针,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智能传播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应当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总方针指引下,进一步明确目标和任务,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新时代国际传播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及其影响力不断挑战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某些西方大国借助意识形态话语霸权优势,恶意渲染新兴大国崛起将对现有秩序构成威胁。在国际舆论场上,话语体系依然由西方国家掌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闻媒体都是由英美等西方国家主导的,其影响力左右着世界舆论格局,给我国的对外传播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在这些舆论斗争中,如何占据舆论高地,发出中国声音,展现良好国际形象,迫切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话语权。这些新变化、新情况、新挑战也对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机制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文科建设的现实要求。建强国际传播专门人才队伍,完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机制,既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新文科建设的现实要求。2018年9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构建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范式。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培养新时代国际新闻传播‘预备队’和‘后备军’”。“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倡导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学科融合,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并将“构建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范式”列入七大“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之一。教育部党组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出具体部署,鼓励高校特别是高等外语学校新闻传播院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着力培养一批既有爱国爱党情怀又有国际视野,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这些都为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提供了现实背景与政策依据。
智能传播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理念与素养要求
在国际传播格局重构,以及人工智能和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升思想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实践技能、跨文化沟通能力等,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必然方向。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领思想政治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作为全媒体语境下的国际传播人才,应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熟悉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国际关系和中国国情,熟知智能时代国际传播特点与规律,始终清醒认识到为维护国家形象与国家利益而开展国际传播活动的初衷与目标。
扎实的国际传播专业素养。智能传播时代的国际传播人才,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业务技能,具备参与国际传播竞争的水平与能力。这些专业素养与业务技能,主要包括人文通识素养基础与知识体系、新闻传播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媒介技术哲学与实践技能等。国际传播专业能力是国际传播人才的关键能力。国际传播人才必须掌握新闻传播基础知识,具备新闻传播专业能力,还应善于运用全媒体的舆论环境,掌握多介质输出与融合的能力,善于利用智能媒体产品的特点,学会随时转换其传播形式。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国际传播人才更应该熟练掌握智能媒体技术,整合技术与专业优势,做好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熟练的智能媒体应用技能。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新闻传播行业的不断应用,给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人工智能催生了新的传播功能,为新闻传播提供很多便利,也解放了新闻传播从业者的部分劳动力。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又将改变新闻传播行业的分工,颠覆传统新闻生产与传播模式。为此,智能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从业者必须提升核心能力,国际传播更应该建设一支全能化、智媒化的从业队伍,国际传播从业者应该学会利用智能媒体平台进行新闻传播,全方位、多角度地向用户提供信息。首先,国际传播全能记者应该掌握多平台播报技术,学会高度浓缩信息,通过多平台播报,适应立体化矩阵化传播格局。其次,国际传播全能记者应该掌握多样化新闻制作技能,如图像制作、图像压缩与编码、视频拍摄、视频转换、配音技术等。最后,国际传播全能记者还应该多角色参与新闻制作,同时扮演主持人、记者、编辑、制片人等多重角色,提高新闻传播综合应用能力。
良好的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只有熟练掌握外语,才能架起中国与外国之间的沟通桥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是高层次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必须熟练掌握的语言能力。此外,“一带一路”覆盖区域包括中亚、东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多个地区,涉及的官方语言高达数十种,熟练掌握多语种语言能力,运用多语种进行国际传播迫在眉睫。国际传播人才一方面应该提升英语及多语种语言的应用水平,善于运用外语完成听、说、读、写,提高翻译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更应该进行学科的融会贯通,将外语与新闻传播专业知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结合起来,通过外语这一载体实现“听外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当前,我国多语种人才整体匮乏,外语类院校更应当运用多语种学科优势,实行外语与非外语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外语水平高、学科交叉学习能力强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与此同时,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是国际传播的核心能力,在掌握外语语言能力及新闻传播专业能力后,国际传播人才还应该提高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跨文化交流沟通是国际传播的良好方式,国际传播人才应当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了解西方文化,在与全球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掌握话语主导权。
基于新文科建设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近年来,广外新闻学院依托学校国际化办学特色与多学科资源,强化外语教学、全媒体技能和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积极探索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采取专业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学术探讨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理论研究与现实案例分析相结合、专业导师培养与实践导师指导相结合,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全英教学模式、国内国际合作培养模式、职业化人才研修模式、校媒联合培养模式等的创新,着重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适应智能媒体时代多领域现实需要,能直接参与国际传播竞争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定位。广外新闻学院紧跟时代步伐,强化立德树人,突出融合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课程思政引领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顺应全球传播与智媒时代发展要求,遵循“专业+外语+全媒体技能”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将它贯穿至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理念中,明确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家国情怀、崇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扎实的专业功底、开阔的国际视野,兼具跨文化传播能力和智能媒体技能的国际化复合型国际传播专门人才”。具体而言,培养一种信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形成一种素养——崇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掌握一套知识体系——智能媒体时代国际新闻传播知识体系;精通一种智能媒体技能;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
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广外新闻学院遵循“学科知识体系+全媒体素养+语言能力+国际化视野+专业实践”的一体化人才培养要求,适应智能时代需求,从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构建两个大的方面对培养方案进行改革与创新。知识体系构建主要以新闻传播领域前沿理论知识、国际新闻传播专业核心知识、融合媒体技术前沿知识与技能、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知识与技能等为知识结构主体,与多语言、文理通识教育综合知识融会贯通,构建全媒体语境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主体内容与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构建主要通过加大通识课、大类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减少专业必修课比例,改造或新增一批全英双语课程、智能媒体技术类和实践类课程,最终形成由新闻传播史论系列课程、国际传播实务系列课程、智能媒体技术系列课程、跨文化传播系列课程等构成的全新课程体系。
在培养方案改革中,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通过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讲堂”,邀请知名学者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关专题讲座,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的典型特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贡献”等,提高高层次国际传播人才的政治素养。通过开设“中外新闻传播史”“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国际政治与经济”“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等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传播交流史,通晓国际规则。另一方面,以智媒时代新闻传播前沿课程引领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提升。开设“新闻传播理论”“新媒体传播”“新闻传播研究方法”“新闻传播政策、法规与伦理”“全媒体新闻采写编评”“融合新闻实务”“新媒体试听节目制作”“政务新媒体运营”等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同时,广外新闻学院在广泛借鉴与吸引国内外国际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先进经验基础上,结合课程开发与设计,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国际新闻传播课程体系结构,开发一系列完整、成熟而又相互支撑的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形成国际新闻传播课程体系,涵盖“国际新闻报道”“国际新闻编译”“国际传播”“数字营销与国际品牌传播”等课程群。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广外新闻学院在课程体系改革基础上,加大课程建设支持力度,推动建设一批拥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课和精品课,先后建成国家一流课程“国际突发事件采访报道虚拟仿真实验”,省级一流课程“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全媒体新闻发布实务”等。
多学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传播人才必须具备国际化视野、本土化特色,适应对外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现实要求。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广外新闻学院依托学校多学科资源和产教合作优势,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学科交叉融合协同育人。通过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开办“全媒体国际传播本科创新班”和“多语种+国际传播硕士创新班”,参与学校“国际治理硕士创新班”等方式,形成完整的国际传播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多语种+国际传播”硕士创新班,将学校的多语种优势与新闻传播专业特色有机结合,采用双语种培养、国内外联合培养、多导师共同指导等方式培养人才。以新闻与传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留学生教育学院,以及国际处、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翻译学研究中心等部门和研究机构教学科研资源为基础,实行“校内导师+多语种语言导师+校外业界导师”的三导师制,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的理念。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国际化教学资源优势,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国际师资、国际交流等,为国际新闻传播媒体、国际组织、政府外宣机构、国内外企业等机构,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全球传播观念,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熟练掌握智能媒体与国际传播应用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传播高层次人才。
二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强化国际化实践教学特色,积极布局国际传播实践平台,通过与广东省委宣传部共建新闻学院暨国际传播青年人才培养基地、对外传播研究基地,与30余家主流媒体和政府机构建立教研实践基地,聘请50多位校外业界导师和20多位小语种导师指导学生研究与实践。大力推进国际合作联合培养项目,每年均有学生前往联合国、东盟、亚投行等国际组织实习。超8成毕业生就业于主流媒体、党政机关、高校及基层企事业单位等与本专业相关领域,在中国薪酬网发布的高校毕业生薪酬排行榜中列全国第7、广东第1。
国际化与实践教学改革。智能传播时代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离不开国际合作与实践教学。广外新闻学院一方面开展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交流,拓展境内外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与460余所境外高校和文化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广外新闻学院依托学校的“亚洲校园计划”和“欧亚校园计划”,以及“面向RCEP成员国的多语种+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国际治理创新硕士”等国际合作项目,与20余所境外名校开展学术交流与人才联合培养。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开展本科、研究生双学位项目,与美国马里兰大学联合办学,探索国际组织人才双学位培养模式,与英国利兹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等建立硕士双学位项目。同时,通过举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与境外大学的交流合作,如实施SPARK高水平暑期研学项目和海外名师项目,邀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学分课程和学术讲座;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举办“大数据与媒体融合工作坊”;与英国西敏斯特大学合作“电视节目创意与制作”“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等暑期课程班项目。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丰富多元的实践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广外新闻学院与30多家主流媒体、政府机构和企业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探索智能媒体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优势,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通过“以赛促练、以练促学”,举办全媒体技能大赛、模拟新闻发布会、广告创意大赛,以及开办全媒体技能工作坊,促进智能媒体实践技能拓展。广外新闻学院还不断加强全媒体实验设施建设,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全媒体实践技能。在原有新闻实验室、广告实验室、演播室、录播室、灯光实验室、小型专业摄影棚、电访实验室、全媒体创新实验室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新建或改造了融合媒体实验室(达芬奇国际认证中心)、虚拟仿真演播室、交互设计实验室、全媒体创意实验空间、多语种国际舆情调查中心、大数据与国际舆情分析发布中心等技术先进的前沿实验设施,在此基础上获得“融媒体与国际传播”“多语种大数据舆情分析”两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定期开设“国际新闻报道工作坊”“视频制作工作坊”“融合新闻实训营”“全媒体影像工作室”“网络直播团队”等实践教学平台,为提升学生智能媒体实践技能提供硬件保障。
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要以雄厚的师资作为重要支撑,广外新闻学院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对于教师队伍国际化的政策优势与资金支持,吸收国际传播领域优秀学者加入师资团队,汇聚了一支拥有新闻传播学、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背景的高素质、国际化、双师型教师团队。现有教授14人、副教授17人,具有境外学习经历者占80%,从事全英教学者占40%。广外新闻学院还聘请50多名来自政府、媒体、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的校外业界导师。与此同时,建立健全教师出国(境)访学交流机制,实施校媒双向挂职计划。教师访学尤其注重通过课堂观摩、教学研讨等形式将欧美先进的国际传播课程体系、全媒体教学手段以及一系列教学理念、内容、方法、手段进行本土化借鉴与消化吸收。校媒双向挂职主要通过校内教师到媒体挂职和媒体从业人员到学校挂职,增强双向沟通学习交流。
以科研育人服务国家战略。广外新闻学院以教学改革推进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以科研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助力构建国际传播格局。一是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依托部校共建,聚焦湾区国际传播、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形象传播、涉华涉粤涉港国际舆情分析与国际舆论引导等主题开展科学研究与决策咨询服务,打造“中国话语体系国际传播高端智库”。围绕党政干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开展业务培训,打造华南地区外宣人才实训基地。完成省市政府委托项目30余项,研究报告获中央和省级领导及部门批示或采纳50余篇。承办各级党政干部和优秀青年记者培训班36个,培训干部1200余人次、外宣记者120余人。二是服务面向东南亚国家的国际传播。学院联合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开展针对东南亚国家主流媒体和国情民意的调查研究。先后派出师生团队分赴东南亚国家主流媒体、对外传播机构、高校开展调研交流,旨在与境外媒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深入了解东南亚眼中的中国形象、广东形象,立足广东区域优势和广外多语种优势,着力加强东南亚国别研究和舆情研究,讲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三是服务媒体融合与乡村振兴。近年来,广外新闻学院先后派出45支师生团队260人次分赴24个县(区)级融媒体中心开展实践服务与调研,持续开展讲好广东故事新闻调查大赛及县(区)级融媒体实践服务,提交30余份调研报告获广东省委宣传部采纳。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广东频道,策划开展“国际体验官”系列活动,以外国留学生视角沉浸式讲述广东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故事。该项目获评省级优秀品牌项目,相关新闻报道累计浏览量超过20万次。
综上所述,广外新闻学院积极探索全媒体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采取专业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学术探讨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理论研究与现实案例分析相结合、专业导师培养与实践导师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着重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适应新媒体时代多领域现实需要,能直接参与国际传播竞争的高端专门型人才,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为助力国际传播与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执笔人:侯迎忠 唐洁 梁炎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