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村文化振兴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日期:2024-10-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为乡村文化振兴指明了方向。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对于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乡村居民衣食住行基本富足的现阶段,激发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驱动力、平衡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关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是需要突破的关键。
乡村文化振兴的总要求和着力点
准确把握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总要求和着力点,要明确乡村文化振兴的战略位置和实践路径。
第一,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一环。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支撑,既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亦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的必然要求。不抓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振兴是不全面的;抛开乡村文化振兴,全民文化自信亦无从谈起。
第二,明晰文化振兴在乡村工作大局的定位至为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兴物质,更要兴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是灵魂》一文中写道:“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文化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基本、更深沉和更持久的力量。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既要坚持系统思维,将乡村文化振兴置于市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大局中谋划推动;又要坚持统筹思维,结合地方实际高位谋划,“一盘棋”推动乡村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始终保持常态长效的工作状态。
第三,把准文化振兴着力点直接影响乡风文明建设。在凝心铸魂的育人实践中,文化工作因其浸润式、涵养式、持久式的特点,可能伴随着见效慢等现象,加之受陈旧观念影响,有些地方“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等错误认识较为严重。一方面要抓实思想引领。健全行得通、做得实、长期管用的“县—镇—村”三级工作机制,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农民群众。另一方面要抓好乡风文明。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移风易俗等工作,主动贴合群众需求、补缺堵点痛点,“面子”“里子”一起抓,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认同感、归属感。
以乡村文化振兴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聊城实践
针对制约乡村文化振兴的问题和瓶颈,聊城市在乡村文化振兴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第一,因地制宜做好乡村文化振兴顶层设计。聊城市地处华东、华中、华北区域交汇点,奔腾的黄河和千年运河在这里交汇。以“打造平原特色乡村振兴聊城路径”为目标,聊城市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思维,立足实际、分类施策,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把乡村文化振兴目标细化为“五个功能定位”,即树立乡村文化主流价值观、打造乡村文化空间、赓续乡村传统文脉、优化乡村文化治理体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成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
第二,广泛培育新时代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村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主线。聊城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中,体现在村规民约里,分众化具象化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乡村振兴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第三,宣教并重,强化乡村文明风尚引领。移风易俗是关乎社会风气的大事。聊城市坚持堵疏结合、破立并举、标本兼治,靶向施策、精准发力,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和乡村红白理事会组织力,促进在制度上形成规范;大力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活动,切实打通推动移风易俗“最后一公里”,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第四,推进文明实践提质增效,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全市建成各类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户)7807个,以黄河、大运河为轴打造“生于黄河”“兴于运河”“家国情怀”“红色传承”“美德共育”等主题文明实践展示区(带)11个。着眼资源整合,探索创新“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方式,将红色基因、文物古迹、非遗文化、民俗文艺、传统节日等乡村文化元素与文化传承、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农民群众站上“C位”、走向富裕,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受益者。
总之,乡村文化振兴千头万绪,唯有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紧密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实践,全面提高政策引导与资源配置的实效性,以文化魅力激发乡村活力、群众动力,形成昂扬奋进、向上向善的生动局面,才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作者系中共聊城市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