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语境下公共艺术的社会功能再审视
日期:2024-10-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化,乡村建设已成为促进城乡融合、推进农村现代化的核心举措,承载着新的时代重任。在此背景下,公共艺术作为乡村文化的关键元素,其社会价值愈发凸显。它不仅能够扮靓乡村景致、塑造乡村新貌,更肩负着弘扬乡村文化、强化村民文化归属感、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共生的重大责任。因此,亟需重新审视乡村建设视角下的公共艺术功能,以期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其在乡村发展进程中的独特价值与深远意义,携手促进乡村文化的兴盛与乡村社会的和谐进步。
一、乡村建设与公共艺术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乡村建设是一项多维度、系统性的综合工程,旨在推动农村地区的全方位发展,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感,将农村打造为集居住、产业与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和谐空间,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其核心内容包括:第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升级农村道路、桥梁、水电气及信息网络,优化基础服务,提升居民生活便捷性,为农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二,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收入来源,优化经济结构,加速产业升级,提升生产效能,激发农村经济活力。第三,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教育、体育、医疗、社保及就业服务等公共资源配置,切实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增强民众幸福感。第四,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守护农村绿水青山,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确保农村可持续发展路径。,深化乡风文明建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乡村独特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及淳朴民风,提升农民文化素养与道德水平,构建和谐乡村文化生态。因此,乡村建设需综合施策,以基础设施为基石,经济发展为动力,公共服务为保障,生态保护为底线,乡风文明为灵魂,全面推动农村地区繁荣发展。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精心策划、创作并置于公共领域的艺术实践,超越了传统艺术品的界限,广泛涵盖雕塑、壁画、装置艺术、景观设计、建筑装饰及动态光影艺术等多种形式,与自然环境及人文景观巧妙融合,展现出无限多样性和生命力。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对公共空间的文化丰富、环境美化以及促进社区交流和社会对话上。其具体特性可归纳为五点:一是公共性。艺术作品置于公共空间,直接与公众亲密接触,成为连接人与社区、促进互动的桥梁。二是艺术性。以独特创意和视觉冲击力,通过多样形式提供深刻艺术体验,既提升公共空间美学,又展现艺术魅力与感染力。三是地域性。强调作品与特定地点的深度融合,精准传达地域特色,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教育性。通过作品传授艺术理论与鉴赏知识,激发公众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审美水平和价值观。五是多样性。公共艺术以多种形式传递文化,从城市广场的巨型雕塑到街头壁画,再到互动装置,都激发了文化创造力和美学素养,展现了公共空间的文化底蕴和形象。因此,公共艺术不仅美化了公共空间,更以其独特魅力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传承,提升了公众的美学素养和生活品质,成为展现公共空间文化底蕴与形象的关键载体,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艺术色彩和文化内涵。
二、在乡村建设中审视公共艺术的社会功能
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公共艺术在乡村建设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既是美化环境的有效手段,也是传承与弘扬乡村文化的重要桥梁。借助创意的艺术表达,公共艺术为乡村的历史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搭建起连接过去与未来、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桥梁。首先,通过雕塑、壁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乡村环境增添了独特的美学魅力。它不仅提升了乡村公共空间的美学价值,还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例如,在乡村主干道和广场设置的地方特色雕塑与壁画,直观展现了乡村历史与文化,加深了村民及游客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其次,公共艺术成为传承乡村历史文化的重要媒介。通过公共艺术作品呈现乡村历史变迁、民俗风情,不仅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还吸引了外来游客,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深入交流,有助于保持文化的独特性与多样性。最后,公共艺术在乡村社区中发挥着凝聚力作用。艺术雕塑、景观装置等艺术作品为村民创造了良好的休闲娱乐环境,促进了居民间的互动与沟通。这种交流不仅增进了邻里友谊,还让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更好的传承。通过艺术的桥梁作用,农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增强了农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公共艺术融入乡村建设,不仅显著提升了乡村的美学价值,更促进了农民精神风貌的转变。艺术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民,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得以接触并欣赏到多元文化,进而促进个人文化素养与精神追求的提升。首先,公共艺术为乡村居民的精神生活带来丰富内容,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雕塑、壁画等精心布置的艺术作品,为农民提供了艺术欣赏的契机。这些作品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引导农民学会欣赏美、感悟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水平。其次,公共艺术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关键一环,有助于农民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素养。通过展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与题材,让农民有机会接触到更广泛的文化知识,了解不同的艺术流派和历史文化。这不仅丰富了农民的精神世界,还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追求。最后,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鼓励农民的参与合作,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活力与创新精神。在与艺术家的互动中,农民能够学习到新的艺术表现技巧和创作理念,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艺术创作能力。通过参与公共艺术的创作,农民不仅为乡村文化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实现了个人价值的提升。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公共艺术在乡村建设中的价值愈发显著,它既是美化乡村、丰富村民精神世界的桥梁,也是推动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引擎。首先,公共艺术通过展现乡村独特文化与自然景观,提升了乡村形象,弘扬了乡村的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游客,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繁荣,为农村经济注入新活力。其次,公共艺术助力开发特色文化产品,为农村经济开辟新收入来源。艺术家们深入挖掘乡村历史与民俗文化,将其转化为受欢迎的文化商品,通过网络平台销售,为农村经济增添新增长点。再者,公共艺术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通过举办展览、文化节等活动,结合乡村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开发艺术主题旅游线路,提升了乡村知名度与影响力,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为农村经济培育了新的增长点。最后,公共艺术的建设与维护为乡村创造经济与就业机会。艺术项目的实施需要多方人员的参与和支持,这为乡村带来更多就业岗位。乡村的独特魅力也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前来定居和创作,他们的艺术活动不仅丰富了乡村的文化产业,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
三、在乡村建设中实现公共艺术社会功能的路径
美化乡村公共艺术环境。公共艺术在乡村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通过巧妙布置艺术装置,不仅彰显了乡村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风貌,使之成为独特的乡村标识,还极大地美化了乡村环境,增强了景观魅力,提升了乡村整体形象。首要任务是科学规划。需深入调研乡村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及社会需求,制定全面的公共艺术发展规划。明确艺术品的分布、主题与风格,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公共艺术环境。其次,注重人性化设计。应聘请专业设计师或艺术家参与公共艺术品创作,确保作品与乡村环境和谐统一,促进人与环境的互动交流。设计需贴近民众生活,兼顾美观与实用性,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使公共艺术空间功能多样,成为人人皆可享用的艺术盛宴。再者,深度融合乡土文化。应充分挖掘乡村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产及民俗文化资源,将这些元素巧妙融入公共艺术设计,打造出独具乡土特色的艺术作品。最后,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在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态环保因素,采用环保材料及工艺,确保不对原有生态景观造成破坏,保障公共艺术的持久性与可持续性,进而塑造出更具特色与活力的乡村公共艺术环境。
组织乡村公共艺术活动。为充分发挥公共艺术的社会效能,推动乡村振兴并激活乡村活力,需精心策划并组织多样化的乡村公共艺术活动,使艺术深植于村民日常,助力乡村振兴,激发乡村活力。首先,明确目标与定位。即确立活动主题、预期成效及目标受众,以此为导向,精准制定活动策略与计划。其次,深入调研与规划。要细致考察乡村的文化根基、艺术资源及民众的艺术偏好与参与度,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广泛收集意见,为活动策划奠定坚实基础。基于调研结果,结合乡村实际情况,精心规划活动细节,包括主题、时间、地点、预算及参与者等,确保活动的可行性和针对性。再者,注重活动策划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需求。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和居民需求,可展示本土艺术家及居民作品,如水墨画、雕塑,展现乡村艺术风采;举办音乐会、戏剧表演,邀请名家与本土团体共襄盛举,提升活动吸引力和影响力;开设手工艺工作坊,让参与者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如织布、染布、刺绣等,传承乡村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吸引更多居民和游客参与,提升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最后,建立合作与资源整合机制。需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与艺术机构、文化团体携手,共享资源与人才,提升活动专业度;寻求企业赞助,既为活动提供物资与资金,也为企业创造品牌宣传机遇。通过明确目标、深入调研、多样化策划及建立合作机制,可有效推动乡村公共艺术活动的开展,让艺术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加强乡村公共艺术教育。公共艺术在乡村建设中扮演着美化环境与传承文化、凝聚社会的多重角色。为深化其效能,强化乡村公共艺术教育成为关键。首先,增加财政预算,改善艺术教育设施。政府需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乡村艺术教育基础设施,如构建艺术教室、添置教学及展示设备,为艺术教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开发特色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应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和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课程,将民间艺术、传统工艺融入艺术教学,既丰富教学内容,又激发学生创造力,使艺术教育更接地气、更具吸引力。再者,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教学方式。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乡村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例如,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实现远程教学,让学生足不出户享受优质艺术教育;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自由创作与体验;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精准分析学生需求,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使艺术教育更加智能、高效。最后,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学质量。应定期组织艺术教育培训,邀请艺术家与教育专家授课,提升乡村艺术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同时,鼓励并支持优秀艺术教师赴乡村任教,为乡村艺术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与活力。
在乡村建设的广阔背景下,公共艺术不仅是美化乡村空间的艺术手段,更担当着文化传承、社区团结及乡村激活的关键角色。它在乡村建设中具有多维度价值,既能够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增强村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也能够为乡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为此,要充分发挥公共艺术在乡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需艺术家、设计师及教育工作者协同努力,并广泛动员政府、社区及乡村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各方应紧密合作,以公共艺术为桥梁,全面推动乡村建设,共绘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陈荣鑫,华侨大学美术学院;王尔义,华侨大学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