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理论热点

打破学科界限 开展科技人文融通研究

 日期:2024-10-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9月20—22日,第二届“数字·智能的世界”学术研讨会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45周年高端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以更高站位服务国家战略

  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会主任顾锋表示,上海交通大学正依照综合性大学的要求加速建设文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为交大文科的名片,通过特色栏目实现了口碑、影响力的迅速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会主任顾锋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顾红亮表示,希望《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胸怀“国之大者”,以更高的站位服务国家战略;回应时代之问,以更实的举措服务社会发展;坚持立德树人,以更大的担当发挥哲社育人的功能。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顾红亮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随着科技在人类社会的进一步渗透,“科技人文交叉融通的转向”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本届论坛聚众之智,围绕数字、智能的新理论、新问题、新方法,聚焦跨学科研究前沿领域,针对科技人文、数字人文、数字史学、人机对话等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刘曙光提出,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科技与人文经历了从一体化到分化,再到融合的过程,科学技术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自由时间和发展空间,科技为人文赋能,而人文为科技赋值。

  上海高校学报研究会理事长胡范铸从学科视角对数字社会进行了阐释。他表示,随着“人机对话”成为全社会的日常生活,迫切需要我们从一个新的层面亦即“社会用户”层面来重新认识“人机对话”的问题,而借助“新言语行为分析”理论,可能有效地发现并回应“人机对话修辞”一系列新的命题。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主编洪庆明认为,由于人工智能具有个体研究者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历史学家可以使用人工智能进行数据存储、资料集成和分析文献等辅助工作,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功能的不断完善,人文研究必定会汲取这样的技术变革来提升效率。

  共商AI与社会科学的未来

  近年来,为响应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科学领域也迎来了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不仅改变了社科研究方法和知识生产方式,还对社会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振明提出,随着数智时代的来临,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工智能催生了科学研究的“第五范式”,数智化技术驱动的公共治理知识增长,成为公共治理研究的新范式,公共治理研究的知识形态、范围、主题和方法随之发生改变。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教授高奇琦认为,人与大模型的互动过程存在三重境界:工具、游戏和生存,这三重境界的关键是人与大模型的关系。人类与大模型的共在不仅要体现为大模型对人类的对齐,同时也要体现出人类向大模型的对齐。

  在数智时代实现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迎来了创刊45周年。《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彭青龙表示,学报将积极主动地策划能体现跨学科探索、反映时代需求的新栏目,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性课题,不断提高期刊影响力。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文学部主任张跣认为,学术期刊担负着引领学术发展、培养学术新人的重要任务,需要进一步思考学术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中学与西学的关系、基础与前沿的关系。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汪涌豪认为,学术刊物要改变平弱的现状,摆脱自说自话的窘境,要关注现实,发现并解决真问题,并在这种发现和解决中丰富发展自己,从而迈入学术发展更高远开阔的序列。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仲伟民认为,随着学术期刊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的作用凸显,期刊的转型与发展再次提上议程,高校学术期刊亟需寻找自身突破的路径。

  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姜佑福认为,人文社科期刊应以跨学科的视角,以综合性的思想,围绕问题本身展开深入讨论,倡导“真学术”“真研究”。

  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办。

  

  嘉宾合影 本网记者 陈炼/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