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理论热点

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研究

 日期:2024-07-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潘大礼 张文素)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研究,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6月29日—30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三峡大学举行。

  携手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

  开幕式上,三峡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黄应平代表学校向与会嘉宾、专家学者和学生表示诚挚的欢迎,并介绍了学校的发展情况。他表示,三峡大学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列为学校博士点培育的重点学科,以充分发挥其在发展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他希望,通过此次大会促进各院校之间加强经验交流,增进共识合作,携手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推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成果的研究阐释。

  宜昌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彭潇在致辞中介绍了宜昌市社科联在开展学术活动、组织课题研究、创新科普宣传、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她表示,三峡大学是宜昌市社科工作的主力军,宜昌市社科联将认真履行自身职责,服务好三峡大学等市域高校。

  开幕式由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胡孝红主持。

  不断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落细

  会议主旨报告阶段由《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郭康松和湖北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申华主持。

  陕西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樊建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陈曙光、《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朱喆、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熊友华、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戴锐等,先后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等主题作主旨报告。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俊萍从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具备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内外条件、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等四个方面深入阐释了新中国为什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三峡大学原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敏昌表示,湖北是我国中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关键。三峡大学位于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是"世界水电之都”,中西部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宜荆荆”都市圈发展的核心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全力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的宜昌带来重大机遇,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素材,并结合学校屈原昭君文化研究、三线建设研究、地方当时红色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移民文化研究等进行了阐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刘立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加强和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体制,党的二十大后组建了中央科技委员会。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经历了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点发展、迎头赶上”“自力更生、迎头赶上”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面向、依靠”“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转变。当前和今后要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院长王雨辰表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方面作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并要求捍卫中国的发展权利,强调“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另一方面又把生态文明看作是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成果和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并从维系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人类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根基的维度,提出了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美丽和谐世界建设的奋斗目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梅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河南省紧扣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战略部署,在理论宣传、舆论引导、文化传承和数字赋能等方面精准发力,不断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落细。

  具有超越国家、民族和意识形态的世界视野

  会议开设教师论坛、博士生论坛和硕士生论坛6个论坛。各论坛与会专家学者、青年学生通过主题发言、互相评议等方式,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党史党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等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进行深入的探源挖掘和时代诠释。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苏琪从精神基因、核心观念、精神标识、逻辑动力等四个方面论证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底层思维及其发展脉络。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郑元景表示,从现实逻辑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回应了人民、国家、民族在文化建设中的实际需要,实现了“第一个结合”。从理论逻辑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观点,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承继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建设理论,实现了“第二个结合”。现实呼唤实践,理论指引实践,二者统一于实践逻辑。从实践逻辑来看,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从多维度加强党对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巩固文化主体性,为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文化基础。

  习近平文化思想虽然发轫于中国,但却具有超越国家、民族和意识形态的世界视野。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兴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文化的本质性视域下阐释文化的时代使命;从世界普遍交往视域下阐释文化的发展规律;从世界历史视域下阐释文化发展的未来走向,这三个方面形成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世界视野的内容重构。并从破解世界文化安全新难题视角,提出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的新方法、文明发展新方式等,对世界文化治理给予充分的实践关照。

  商洛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亚强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进行了长期的思考,并在实践上进行积极探索,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民生思想,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民生思想,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顾世春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绿色发展之路,在自然观念上,对西方现代化实现了从工具主义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超越;在价值逻辑上,对西方生态现代化实现了从资本逻辑到人民逻辑的超越;在国际担当上,对西方生态现代化实现了从生态帝国主义到胸怀天下的超越。在治理效用上,对西方现代化实现了从物质变换断裂的形式解决到物质变换断裂的实质解决的超越。

  会议由三峡大学主办,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汉论坛》期刊社、《湖北大学学报》期刊社、《理论月刊》期刊社、《湖北社会科学》期刊社、《咨询与决策》期刊社、《三峡大学学报》期刊社共同承办。会议共收到全国各地学术论文400余篇,经过专家匿名评审,合计入选132篇论文参会。 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单位的学者与编辑近200人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