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想信念引领新时代青年学生挺膺担当
日期:2024-07-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理想信念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和国家发展愿景上的集中体现,是人们超越现实生活、追求理想世界的深层次价值追求。新时代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才能更好地用担当和尽责展现青春风采,接续创造新的业绩和荣光,成为可堪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年学生正处于意识形态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对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坚定理想信念既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其确立和深化需要通过持续有效的实践,才可实现从外到内的融通。为此,高校要遵循青年学生“学思践悟”的逻辑理路和理想信念“认知-认同-外化-内化”的形成规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进行系统设计,从历史教育、理论学习和现实社会实践中增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以理想信念引领青年学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挺膺担当。
在“学懂”上拓宽学习的广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还有人说,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学习,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逻辑起点和重要基础。坚定理想信念就是建立在对事物正确的认知基础上,青年学生对事物有正确认知和科学研判,这需要深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史的学习。
一方面,高校要教育青年学生认识到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发挥教师的教育主体作用,引导青年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学习,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砥砺其“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学习态度与“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精神;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使之作为青年学生奋进的精神旗帜,作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认识自我与社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另一方面,高校要教育青年学生学习历史,特别是对党史的学习。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的历史是一部蕴含着大智慧和好经验的历史,凝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文化、经济、政治、生态等诸多社会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学习党史可以促使青年学生崇德力行,形成正确历史观和历史视野,从而笃定强国征程“虽远必达”的理想信念。此外,党的历史作为传承我们党百余年奋斗的精神密码,体现在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对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亦即,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用党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激励学生、历史优良传统启迪学生、历史经验教训警示学生,让其从学习党史中提升民族自豪感,以坚定的历史自信,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在“弄通”上提高思考的深度
信念是由一个观念或意象加上一种感到对的情感所构成的。人们通过学习对事物建立了正确的认知之后,便会产生一种情感认同,成为支撑信念的永恒动力。要产生这种情感认同就必须对事物有深度思考。因此,“思”是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路径,是联结“学”和“践”的纽带,是理论知识在内心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一方面,高校要教育青年学生坚持深思慎独与学思贯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贵在深思慎独,即深度、谨慎而独立的思考,并与广度的学习贯通起来。只有在广度学习基础上深度思考,才能真正习得知识、触类旁通,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史的学习等贯通起来,加深其理解,多思多想,学思贯通,反复研读与深度思考,联合新知与旧知,归纳总结,把握规律。既宏观引领、又微观解析,既横向对比、又纵向贯通,将零散的变为系统的知识,全面深度把握其精髓要义,从而强化对理想信念的情感认同和使命自觉。另一方面,高校要培养青年学生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把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需要运用问题链、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启发其在关注现实问题中思考其深层次的意蕴,深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然和应然;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真谛。例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个问题上,引导学生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的视角进行客观全面分析,以查找有关历史与现状、国内与国外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横纵向对比和学理分析,促其充分认识到新时代中国取得的非凡成就,进而举起道路自信的“旗”;坚持理论自信的“魂”;把握制度自信的“度”;保存文化自信的“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在“做实”上加强践行的力度
理想信念的巩固归旨于青年学生自身的实践力度,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促进理想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践行是理想信念外化的重要路径。
一方面,高校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即行动上落实了,突出实践的重点,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深入。理想信念既源于实践又发展于实践,且只能在实践中得以实现。为此,在明晰理论内核并经过思考的深度打磨后,通过实践将理想信念外化于行,把学习成果应用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践中去解决问题,更好地激发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于现代化建设,促使他们加强思想淬炼、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在干事创业的担当作为中实现人生价值。另一方面,高校应要求教师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工作、学习、生活、思想上的困惑和难题,提升学生的问题导向和实践意识,促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深化学习、求得真知、锤炼能力、坚定信仰。例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加强实践教育教学,通过合理利用革命遗址遗迹、红色文化研习基地、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开展“体验式”教育实践活动,让青年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烈的遗志,受到革命洗礼,探寻红色足迹,补充精神营养;组织学生下基层参与考察调研、志愿服务、支教扶贫等社会公共事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积极的实践体验,推动认知认同向行为行动转化,理想信念教育更有成效。
在“悟透”上提升悟性的高度
学思践悟,贵在践有所悟,“悟”是与规律的一种自然妙合,发问题之宗旨,感现象之根源,是理想信念教育内化过程的重要路径,只有形成高度的悟性,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更加坚定理想信念。
一方面,高校要教育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达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领悟马克思主义真理中升华理想信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要教育学生带着信念学、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学,真正读出“真理的味道”,悟透“活的灵魂”,才能深刻感悟人民领袖的思想伟力、实践伟力、人格魅力。同时,教育学生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树立远大理想,还要让其通过反复研读、深思、悟透,以领悟与感受真理的磅礴力量,升华为自己的学习成果、知识体系和研究成果,厚植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如铁、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如磐。另一方面,高校要教育引导学生从党史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熟悉历史,并不在于将历史背得滚瓜烂熟,而是要在历史反思中得出历史启示”。高校应开展丰富多样的党史学习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学党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活动”和专题读书报告会,让学生通过对党史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感悟党史背后蕴藏的共产党人优良革命传统与成功的精神密码,以及共产党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信念,引导他们悟透党史主题主线,理清历史脉络,把握历史规律、得出历史启示,做到知史爱党爱国,不断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着力在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上下功夫,培养出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促其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以坚定理想信念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书写壮丽青春篇章。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大学生奋斗精神的生成机理及培育路径研究”(24KS35)、赣南医科大学教研项目“立德树人背景下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Jgkt2023-8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赣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